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欣赏书法艺术应遵循的几种美「审美规则」

时间:2022-12-31 18:45:34 来源:闻是文化

大家好,欣赏书法艺术应遵循的几种美「审美规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审美(四):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4.

曲 与 直

在曲与直两种因素中 , 曲笔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因为它更具有多样变化的审美意味。 人们从生命体和自然界的曲线美中论证了书法的曲笔美 : “尝谓人之一身曾无分寸平直处。大山之麓多直出 , 然步之 , 则措足皆曲 , ……天成之长江、大河 , 一望数百里 , 瞭之如弦 , 然扬帆中流 , 曾不见有直波”( 包世臣《艺舟双楫》。从画法之曲中也得到许多启示 : “ 画树之窍 , 只在多曲。 虽一枝一节 , 无有可直者 , 其向背俯仰 , 全于曲中取之。或曰 : 然则诸家不 有直干乎 ? 曰 : 树虽直 , 而生枝发节处 , 必不都直也。”“画树之法 , 须以转折为主。每一动笔 , 便想到转折处。”“但画一尺树 , 更不可令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 皆秘诀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确实 , 以毛笔徒手挥写为根基的中国传统绘画 , 更适于描绘以曲为主的山水树木花卉等 , 如果让它用笔直的线条去画整齐的高楼大厦 , 则了无趣味 , 刻板至极。中国书法品评中也把“ 用曲” 作为重要的品评标准。包世臣说 : “ 古帖之异于后人者 , 在善用曲。” ( 《艺舟双楫》 ) 。张绅评钟繇曰 : “ 钟书磔笔须三过折 , 盖起笔微仰 , 中则平 , 末则起 , 自然三折 , 有波浪之势”( 《法书通释》 ) 。“ 一波三折” 成为人们创造、鉴赏书法美的重要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 , “ 曲” 得以极大重视。其意蕴贯穿天地间万事万物。自然之美、 物之美、艺之美 , 无不与“ 曲” 相关。明代有一篇佚名的《曲城说》 , 尽言“ 曲” 字之妙 : “ 是故物有物曲 , 心有心曲 , 事有委曲 , 言有衷曲。艺精于审曲 , 道纯于致曲。以应万几则为曲当 , 以裁万化则为曲成。以之布于三千三百 , 则为曲礼。曲之时义大矣哉!” 并认为“曲得其宜 , 直在其中矣。” 林语堂评价此文为“ 有识者的知言”, “ 美学原理尽在其中”( 《论曲线》 ) 。林语堂还赞美中国古代建筑之用曲之美 : “ 中国式建筑 , 独发明弯曲屋顶 , 其意义全在与墙壁之直相配 , 而得艺术之调和。”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 委曲” 一则 : “ 登彼太行 , 翠绕羊肠 , 杳蔼流玉 , 悠悠花香。力之于时 , 声之于羌。似往已回 , 如幽匪藏。水理漩洑 , 鹏风翱翔。道不自器 , 与之圆方。” 《皋兰课业本原解》阐释曰 : “ 文如山水 , 未有直遂而能佳者。人见其磅礴流行 , 而不知其缠绵郁积之至 , 故百折千回 , 纤余往复 , 窃深缭曲 , 随物赋形……” 杨振纲 《诗品解》曰 : “ 案此即所云文章之妙全在转者。转则不板 , 转则不穷 , 如游名山 , 到山穷水尽处 , 忽又峰回路转 , 另有一种洞天 , 使人应接不暇 , 则耳目大快。”“无笔不曲” 是诗文创作的审美要求 , 受到极大倡导。

在西方造型艺术美学中 , “ 曲” 、“ 曲线” 也受到格外推重。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 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论述“ 曲线” 、“ 波状线” 之美 : “ 曲线 , 由于互相之间在曲度和长度上都可不同 , 因此而具有装饰性”。 “ 波状线 , 作为美的线条 , 变化更多 , 它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 , 因此更美 , 更舒服。甚至手在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画这种线条时 , 其动作就是生动的。”“ 蛇形线 , 灵活生动 ,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 能使眼睛得到满足 , 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 , 如果允许我使用这个词的话。由于这种线条具有如此多的不同转折 , 可以说 ( 尽管它是一条线 ), 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随便哪一座房子 , 总会有一个房间使我们可以找到以不同方式运用的波状线。所有会动的东西 , 它们的形体上若没有波状线 , 会多么难看。墙冠和壁炉上的浮雕装饰 , 如果没有S形曲线所增添的变化 , 会多么单调和缺乏图案感。”“ 在整个人体上未必可以找到一根直骨 , 几乎所有的骨路都不仅是向不同方向弯的 , 而且是有弯转的 , 其中有的弯转是很优美的。附着在骨上的肌肉 , 虽然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 以适应它们的特殊功能 , 一般却都是由具有蛇形线状式的纤维组成的 , 它们与它们附在其上的各种不同骨路相适应 , 缠绕在骨路上 , 而四肢尤其如此。解剖学家们特别喜爱这一点 , 他们往往会从中得到快感 , 指出有些肌肉的美。” 荷加斯对不同曲线的审美特征作了比较详尽的考察与分析 , 强调了曲线的“ 变化” 、“ 灵活生动” 、“ 多样性” 等长处 , 也从生命体、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曲线美的普遍性。不过,他对曲线的造型创造意义的见解 , 更侧重于“ 装饰性” 。其曲线也主要是偏于几何性质的。而中国书法的笔画线条则具有更丰富生动的审美意义。

在书法中, 除了装饰性较强的小篆 , 几乎没有近于几何线的直画。从笔画力度看 , 平齐之直力弱 , 而微曲之直力强。因为这种微曲之直富有生气 , 蕴含着张力之势。打个比方说 , 平直之直好似一块刨平刮净了的木板 , 虽光洁整齐 , 但平板而无生动之气。而微曲之直则如一株稍有弯意的树干 , 挺挺然有勃发之势。因此 , 古代书家强调“ 化直为曲”, 认为“努过直而力败”( 柳宗元《八法颂》 ), “ 努不宜直 , 直则失力”( 唐太宗《笔法诀》 ) 。在“ 永字八法”中 , “ 努”( 或弩 ) 用来称谓“ 竖” 画。而这个直的竖画恰恰不可写得“过直” ,正是为了寻求一种有生气的笔力。柳字之微曲之竖 , 骨势劲健 , 勃然挺立。颜字的左右竖画 , 向内环抱而成相对弧势 , 筋力遒韧 , 字势扩展。

书法笔画之直 , 是含曲之直。妙在看似平直的用笔 , 笔画 , 蕴含着曲势、曲意。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有这样一段话 : “ 问 : ‘每作一波 , 常三过折 , 无垂不缩 , 无往不收。先生每举此语以示学者。而细玩古帖 , 颇不尽然。即观先生作字 , 又多直来直去。二法是同是异 ?" 答曰 :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 , 身法、步法、手法 , 扭筋对骨 , 出手起脚 , 必极筋所能至 , 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至学拳已成 , 真气养足 , 其骨节节可转 , 其筋条条皆直 , 虽对强敌 , 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间 , 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盖其直来直去 , 已备过折收缩之用。观者见其落笔如飞 , 不复察笔先之故 , 即书者亦不自觉也。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 , 不从事于支积节累 , 则大谬矣 !"” 这说明生动有力的笔画书写 , 虽直来直去 , 其中已有曲折顿挫之妙。没有以用曲的书写功夫为基础 , 任笔直行 , 必然平板流滑。同时也说明用曲之妙还在于充分体会平实之曲、含蓄之曲。

尚曲 , 用曲 , 不能绝对化。不要片面理解“ 一波三折”, 以为笔笔都要有波动起伏弯转的曲。那样既柔而无骨 , 又会给人以做作之感。隶书的特点在有起伏的波画 , 但又有“ 雁不双 飞” 的要求, 波捺只能有一个。这既是为了多样而不重复 , 又为了避免曲多而飘。如果一个字中的几个横都写成波 , 都有三折 , 必然会飘软、浮滑、不稳健。因此 , 当确定一横为波 , 其它横画便应写得稍直 , 以便与偏曲的长波相辅相成。

因此 , 曲与直是互相映衬、 互相依存的。直没有曲意 , 没有曲笔结合 , 便会过分僵板 , 而无灵活的韵致。曲如果不含直势 , 没有直笔辅托 , 便会流媚而无挺利的力度。草书尚曲 , 但妙在曲中有直 , 动中有静。楷书尚直 , 但必须直中有曲 , 稳而不滞。

从曲与直的审美意味特征看 , 曲笔柔、动、飘逸; 直笔刚、静、质朴。“ 直则刚 , 曲则柔 , 折则刚 , 转则柔”( 赵宧光《寒山帚谈》 ) 。粗浑之直有雄强之势 , 挺立之直有劲健之感。柳公权的刚劲的书风得力于挺拔坚实、偏直的骨架。圆润的曲笔则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虞世南、赵孟頫等人的楷书 , 化庄重严整为圆畅柔曲 , 让人颇感清润。“ 直者不动而曲者动”( 刘熙载《艺概·书概》 ) 。端直的笔画适于表现静谧、庄严、闲适的境界 , 环曲的线条更突出畅达、飘逸、奔放的气韵。楷书直笔多 , 以端严为尚 , 行草曲笔多 , 长于飞动。书法意境往往有“质” 、“ 妍” 之分。从笔画特性看 , 直与质、朴、简、平实有密切关系 , 曲则与妍、丽、美饰等相对应。

不同字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美化书写 , 体现了多样的曲直之美。甲骨文直画居多 , 以瘦硬见长 , 给人以坚劲锐利之感。其文字造型主要以尖利的工具锲刻在龟甲兽骨上 , 易直不易曲。其点实际上就是缩短了的直线 , 转折见棱见角。金文则比较明显地体现了篆书“ 随体洁屈” 、“ 婉而通” 的特点。其曲笔圆浑而有一定的粗细变化 , 直笔有曲意不刻板。《散氏盘》在欹侧之中的曲、直更显率意自然之气。《毛公鼎》、《虢季子》则通过相对均匀圆畅的曲直显示了整饬美饰的倾向。小篆的曲、直更显装饰线性 , 具有突出的装饰意味。粗细均匀 ,转折圆润。环曲的弧画是其最具特色的形式因素。每一弧画的曲度随结构阔狭大小、笔画长短多寡而有细微的变化。隶书化篆之圆为方 , 化篆之曲为直 , 开始了以方直为主的造型 阶段。“秦程邈作隶书 , 汉谓之今文 , 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隶就小篆减为平直”( 包世臣《艺舟双楫》 ) 。隶书将篆书那种绵延、萦迂而循环的弧长笔画 , 变化为一个个短直笔画 , 简捷而有短促有力的节奏感。而在这以直居多的隶书中又突了“ 一波三折” 的曲笔之美。八分之势主要体现在波磔之笔上。隶书横向斜向的波磔之势打破了篆书纵向内抱的格局。“ 三过折笔” 的波画起伏抑扬 , 舒展飘逸。楷书重方折 , 但其化直为曲的竖 , “患平” 、微微右起的横和拂掠伸放的撇、捺 , 曲折变化的弯等 , 无不体现出曲笔的多姿多态。到了行书、草书 , 楷、隶的方直的总体体势大大变革 , 代之以婉转流动的曲笔圆势。尤其是草书 , 其弯曲变化运动的势态之美让人联想起生动的龙蛇 : “状如龙蛇 , 相钩连不断”(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 ;“ 腾蛇赴穴 , 头没尾垂”( 崔瑗《草书势》 ) ;“ 疾若惊蛇之失道……乍驻乍引 , 任意所为; 或粗或细 , 随意运奇”( 萧衍《草书状》 ) 。生机勃勃 , 连转不断 , 变化多端 , 恰是如蛇如龙的草书曲笔的审美特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