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敦煌文化是艺术宝库「敦煌艺术的精华」

时间:2023-01-10 15:57:31 来源:陇上非遗

大家好,敦煌文化是艺术宝库「敦煌艺术的精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临在甘肃西部,有一块极其古老文明的区域叫敦煌,在其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内产生了一种震惊中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是敦煌艺术。辉煌的艺术成就使得众多学者对敦煌艺术充满了兴趣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这也对我国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促进了学者对美术创作进行更深入有效的理论研究。

前秦建元年(366),沙门乐傅和其后的禅师法良创建了莫高窟第一批洞窟,其后经过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十一个时代,修建洞窟七百余个。窟区长约一公里,南区为主体,建佛窟四百九十二个,保存着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三千多身。北区建禅窟,工匠、僧侣起居窟等约二百五十余个。加上东西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一个庙、水峡口、昌马等石窟,共八百七十窟左右,壁画约五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佛教石窟艺术博物馆。

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审美的统一,最终,它为中华艺术和人类文化建立了和谐的典范。

敦煌乐舞文化也体现出阴柔与阳刚的美学风格,其既有中原风格的温婉妩媚,又有西域龟兹乐舞的万种风情,更兼西凉乐舞的婀娜多姿,三者在相互借鉴的条件下共同创造出敦煌舞蹈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舞蹈风格。同时早期造窟历史的美学特点总体上也以“阴阳相济”为特征,既体现了北凉、北魏的浑朴与厚重,又凸显出西魏、北周的秀逸与圆融;既达到了贯通中西的思想内容,又突出了自身的主体特色,从而由娱佛开始逐步迈出了娱神、娱己和娱人的雍容步履。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最能体现优雅美学风格的是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菩萨。如果说伎乐飞天汲取了多元文化特点而成为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在敦煌的典型体现,那么“反弹琵琶”乐舞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则提供了遥相呼应的艺术美神,他们共处一窟,传达出天上人间的整体共鸣,从而表现了“天籁”与“人籁”的互通效应。

敦煌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有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和艺术。佛教艺术是中国美术发展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之一。敦煌石窟在以佛教作为题材的壁画在美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国艺术文化大放异彩,进入崭新的阶段。

敦煌壁画艺术诞生了中国式的“美神”——观音。在壁画中,观音不仅仅是佛教中的一尊菩萨,更是能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形式上则是一个慈眉善目,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美神形象。可以说,作为中国美神的观音既真切地表达了佛性的奥妙,又巧妙地传达了世俗的主题(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让人们咀嚼和回味庄严与浪漫融于观音一身的奇妙现象。

在敦煌壁画中还有反映释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这是宣传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同时强调的是释迦牟尼之所以成佛靠的是个人修行,靠的是个人努力和奋斗,并且强调成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重重困难和牺牲,因此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人生励志意义。

现如今,敦煌莫高窟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源头活水,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心灵。美妙绝伦的敦煌艺术为我国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充实的灵感,给美术创作理论体系注入时代发展的新灵魂,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对珍贵的敦煌艺术保护与维护,使其在中国优秀艺术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永远绽放光彩。

投稿邮箱:343254522@qq.com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