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西周教育的建立与文学艺术勃兴的关系「东周建立时间」

时间:2023-01-12 19:01:36 来源:博学多才的手机用户齐天大圣

大家好,西周教育的建立与文学艺术勃兴的关系「东周建立时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西周教育基石的建立


西周的教育分为乡遂教育和王朝教育两种,王朝掌管教育的官吏叫师氏、保氏。师氏的教育基本内容是三德、三行。三德是“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是“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保氏教育以六艺、六

仪为主。六艺: 礼、乐、射、驭、书、 数。六仪: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大司乐掌管大学的教育,以乐德、乐语、乐舞为主。乐德是德育 教育,即中、和、袛、庸、孝、友;乐语是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即兴、道、讽、诵、言、语;乐舞是教学生舞蹈,主要科目有:云门、大卷、大咸、大磐、大厦、大護、大武。 乐师是掌管小学教育的官吏,主要教学科目有: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西周的大学和小学是有区别的,小学在王宫南门之左,大学在国都南郊。南郊设立“五学”,指的是方位,如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中辟雍、南成均。西周的大学生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国子,即太王子以下元士之子,二是乡遂大夫的子弟,三是侯国进贡朝廷贡士的子弟。入学年龄一般在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教学内容因人而异,有所侧重,按春夏秋冬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大学开学时要穿礼服,然后祭拜先师,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学习的课程先学习《诗经》,然后学习一些礼教和仪礼方面的知识,学习做人、做事、做官的基本道理,主要是立志。第一年考察读经断句的能力,也就是阅读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和同学如何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学习是否广博,是否尊敬师长。 第七年考察学生是否在学习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否会选择朋友,是否小有成就。第九年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这样学生才算学业已成。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安排好学习课程,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是正规科目,课后休息要留课外作业,除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乐礼方面的知识,学习琴棋书画和社会上的各种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不能照本宣科,要向学生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因材施教。教师不能只顾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西周的自然科学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当时对一年四季已经有明确的划分,如“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四月维夏,六月伹暑,秋日凄凄,”“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西周已经把一个月的时间划分为四周,第一周叫“初吉”。第二周叫“既生霸”。第三周叫“既望”。第四周叫“既死霸”。周历与殷历有所不同,它改了殷历的三分月为四分月,在月份上相差一月。当时天干地支已经广泛流行于各行各业,所以对季节和时令的要求十分准确,这说明西周在天文、历法方面已经比殷商时有很大的进步。


二、诗言志、歌咏言,《诗经》民风写真

西周文学的发展蔚为壮观,较之殷商时代有较大的进步,无论从青铜器的铭文还是历史经典《尚书》,还是从哲学巨著的《周易》到社会伦理经典《周礼》,再到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以说开创了历史、哲学和文学的先河。

《诗经》是西周文学的集大成者,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作品,总共有三百零五篇。它的编排体列,按照乐曲的不同分类,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城、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国的民歌,属于地方曲调,共有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属于朝廷的正乐,有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属于伴舞的祭祀歌曲,共四十篇。就地域而言,《诗经》主要产地是黄河流域,远及长江和汉水一带,包括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就时间而言,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期间的诗歌创作。

关于《诗经》的编撰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汉代有“采诗”“删诗”之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礼记.王制》说。此说的观点认为天子每五年到民间视察一次,所到之处“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杨雄在他所著的《方言》附录中转刘歆的说法,尧舜禹夏商周时,每年八月都要在民间和田间、路上巡视,征集方言、童谣、歌曲、诗歌。

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西周时设有采诗官,天子依靠他们采集诗歌,观察风土人情,即所谓的“采诗以观民风”,通过诗歌了解政令是否畅通,便于改正天子治国的方略。

关于诗歌的来源,学者们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1)祭祀诗歌和燕亨诗歌出自巫史之手,有的诗歌依据古代祭歌和神话传说加工而成。(2)讽喻诗是朝廷公卿士大夫吟风弄月的作品。(3)风谣是朝廷采诗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编辑而成的,在采集这些诗歌时有可能加工润色,采集的地域比较广泛,而诗歌的形式和音韵是一致的。

关于“删诗”之说,汉代的学者认为《诗经》三百零五篇是经

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司马迁最早提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玄歌之”(《史记.孔子世家》)。说明当时的《诗经》最后的编辑工作是由孔子完成的,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有些学者认为《诗经》的编撰不可能由孔子完成,在孔子之前周王朝已经由朝廷乐官编撰而成。

在孔子出世时,《诗经》的各种版本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孔子所见到的《诗经》,可能是很粗糙的未经过加工的版本,后来经过孔子和他的弟子删改成诗歌。那么,西周王朝为什么要编纂这样一部大型的诗歌集呢?这是因为西周“制礼制乐”的需要,西周初期,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周朝的姬旦领导了“制礼作乐”运动。朝廷规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乐舞,反映出当时君臣、父子、兄弟亲疏贵贱的礼仪的制度 。

同时也为西周封建礼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郑樵说:“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而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说明了乐是为了礼的需要而制作的,而诗是为了作乐的需要而创造的。虽然我们见不到《诗经》的乐谱,但是在当时是必须配乐来演唱的。风、雅、颂的划分是由于各地方音乐的不同而形成的。“风”是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有十五国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和歌谣,它产生的地域,除了“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之外,其余十三国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音乐,这些地方的音乐叫“正声”,是朝廷自己享用的歌舞乐。“颂”一般指的是祭祀宗庙的乐曲和诗,古代祭祀祖先要举行大典,要演奏大型的歌舞乐,颂就是这样的一种歌舞乐。

《诗经》虽然遭到了秦始皇焚书之毁,但是保留下来的讽诵诗歌到了汉代后得到广泛的流传。当时传授《诗经》较为著名的有四家: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为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早已经被朝廷立为“官学”,毛诗在东汉时才出现,所以立为“官学”的时间较晚,但是毛诗却后来居上,影响最大,成为历代推崇的版本。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涵盖了五百多年的民间风情,无论从诗的内容、题材、形式、风格上都堪称为一部古代的伟大史诗。


(一)反映下层社会人民悲惨命运的诗歌

《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等篇章,描写了下层劳苦民众困苦不堪的生活: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澈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菌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这是一群伐木者悲壮的歌声,他们给奴隶主砍伐木头,而奴隶主却不劳而获,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出了内心的呐喊,“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直抒胸臆,仿佛是与剥削者面对面的斗争。诗人不加任何的渲染,也不用更多渲染的语言,而是用震撼的诗句,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在诗歌中饱含着愤怒的感情,自由地抒发对奴隶主的强烈不满,蕴育着被剥削的劳苦大众满腔的怒火。再看《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首诗描写了三千年前奴隶们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诗中描写奴隶们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有的种地、有的打猎,有的酿酒,有的修房。妇女们采桑养蚕,织布缝衣,随时有被奴隶主羞辱的危险。奴隶们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吃的是野菜,住的是破屋,没有御寒的棉衣。而那些奴隶主却过着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诗人控诉了奴隶主们的罪恶,揭露了他们残酷、荒淫、贪婪的本质。


(二)反映沉重的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诗歌

西周后期,连绵不断的战争造成千上万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个时期民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出人民因战争和徭役而遭受的苦难。其中有许多描写士兵的诗歌,如《击鼓》、《破斧》、《采微》、《东山》。《破斧》写的是一位战士随周公东征侥幸回到家乡的诗,诗中写道: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这首诗反映出周公东征的目的和野心,表达出作者没有因战争而牺牲的侥幸心理。同时也写出了东征士兵对战争的厌倦情绪,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采微》描写的士兵思乡之苦的诗歌,他们追今抚昔,回想自己的军旅生活百感交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写出了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复杂的心情,是一首感时伤事,触景生情抒情诗。

《东山》诗描写东征归来的战士内心的情怀,侧重地写出他们对家乡和妻子的眷恋,这是国风中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熠霄行。不可畏也,亦可怀也!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熠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心孔嘉,其旧如之何!


(三)讽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诗歌

这些诗把嬉笑怒骂蕴育在诗歌之中,无情地撕下了上流社会王公贵族温情脉脉的面纱。如《新台》嘲讽了卫宣公强取儿媳妇作小老婆的丑剧: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 ?篨不鲜。

新台有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 ?篨不殄。

渔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 得此戚施。


据记载卫宣公在齐国托人替长子急娶了一个媳妇,因其美貌,宣公便在黄河边上筑起了一个数丈高的新台,齐女在途中被宣公截住,偷偷地把她藏在新台,作自己的小妾,而他的儿子还蒙在鼓里,不知道新娘为何不来。这首诗描写了宣公是一个有老又丑的国王,把年轻美貌的儿媳当自己的小老婆,如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样痴心妄想。


(四)描写男女爱情与婚姻的诗歌

爱情历来是诗歌的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收集了许多纯朴的爱情诗,有写男女相约的,有写结伴春游的,有写青年男子追求女子热情奔放场面的,还有写女子含情脉脉单独情思之情的。国风中的《关雎》就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

关关雎鸠,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当他醒来的时侯梦中的情景难以忘记,他无法得到心爱的人,面对悠悠的河水,看到河水中小岛上栖息的小鸟,那个可爱姑娘的身影好像在他眼前,于是他出现了幻觉,仿佛同姑娘结成了情侣,漫步在清清的河边,陶醉在美好的爱情之中。《诗经》中还有一首诗写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结下姻缘,他们互相赠送定情之物,以表达自己的爱心。诗中男女双方以邀歌对唱的形式,表达各自对爱情的坚贞,看《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采集野果的女孩,碰见自己心爱的小伙子,随手投之桃李,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小伙子高兴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信物”,回赠自己所佩之玉,表示要永久地相爱。

( 五)抨击国君与社会丑恶现象的诗歌

这些诗主要是写西周末东周初期周王朝走向衰落的现实主义作品。西周末的周厉王是一个暴君,他一方面重用荣夷公等奸臣搜刮民财,另一方面实施高压政策,禁止人民对他的暴政进行批评,结果激起了民众的暴动,把他赶下了台。后来他的儿子周宣王上了台,虽然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但由于他对外频繁用兵,国力十分虚弱,接替他的周幽王昏庸荒淫,重用奸佞之人,而排斥贤才,结果招来了犬戎的大举入侵,自己被杀,国都沦陷。

后来在诸侯国的帮助下,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周王朝。东周王朝虽然想恢复昔日的西周盛世,但历史的发展却与周天子的愿望相反,东周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讽喻诗正是这个时期揭露统治阶级腐朽荒淫生活的诗歌。大雅中《荡》这首诗,就是写召穆公劝周厉王要借鉴殷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警告厉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桑柔》这首诗据说是周厉王时卿士芮良夫所作,内容与《荡》接近,态度十分强烈,直斥昏聩的厉王和贪婪误国的臣僚,并对动乱中受害的人民表示同情。诗中写道: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后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聊。”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实本先拔。。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首诗写在周厉王被老百姓赶走之时,在写法上不同于一般的讽刺诗。诗的格式独特,内容奇妙,伤感之中夹杂着抨击,讽刺之中蕴育着愤怒。全诗八章痛斥殷纣王凶残贪婪、沉湎酒色、荒淫误国的罪行,告诫周厉王要殷商灭亡为教训,知途迷返。

还有一些诗歌写了当时官逼民反,人心惶惶的情景。如《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昊》等诗歌。


(六)揭露西周没落贵族思想的诗歌

这些诗虽然很消极,但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西周末到东周初是阶级关系急剧变化的时期,有些王公贵族在斗争中没落下去了,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财产,因而就产生了颓废的思想。《诗经》中这方面的诗很多。如《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泌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诗的作者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本来可以吃生猛海鲜,但是现在吃不起了。本来可以娶贵族的小姐为妾,现在也娶不上了。虽然到了如此的境地,也要说几句话来安慰自己,这首诗讽刺了没落贵族爱慕虚荣和伪君子的丑态。


(七)反映周部族向往光明的诗歌。

如《公刘》这首诗从周部族的始祖后稷写起,中间叙述了祖先公刘由邰迁徙到豳,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由豳迁到陕西岐山之下的经过。描写他们如何建立国家,文王如何受命于天下,武王如何伐纣灭商,建立起强大周王朝的历史。诗中写道:

笃公刘,匪居匪康。廼场廼疆,廼积廼仑,廼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杨,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廼宣,而无咏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廼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語語。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廼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周民族领袖的赞美,描写周人迁徙到了新的地方以后,开垦荒地,种植农田,选择京邑和建筑宫殿的整个过程。读了这首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祖先生生不息的精神。一个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为了生存,不断地开拓,不断地迁徙,不断地进取,把一个古老的民族带到文明发祥地。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民歌充分地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它在不同深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诗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史诗一样,都是人类历史艺术宝库中不朽的史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