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草间弥生现代艺术家「20世纪的公共艺术家」

时间:2023-01-19 12:05:22 来源:精雕细课

大家好,草间弥生现代艺术家「20世纪的公共艺术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草间弥生创作的高光时刻,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

当时的纽约,处在战后文化生活和公共表达最活跃的年代,汇聚了一大帮摇滚青年、嬉皮士,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前卫艺术家。

音乐、绘画、行为艺术,他们用各种方式抒发自己想说的话、想反抗的怒吼,离经叛道也好,僭越世俗伦常也罢,都被纽约城以宽容的姿态拥入其中。

草间弥生就是活跃在其中的一位。纽约为她带来了名声和物质,她则用自己的行为艺术,用让人大跌眼镜的方式,为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

▲草间弥生在纽约街头

一个前卫艺术家,遇到一个鼓励前卫艺术和公共表达的时代,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她的作品并非为附庸高雅而生,而是成为了为公众发声的出口。

我们今天或许能走进展馆欣赏草间弥生的作品,却很难再现那个火热的时代和艺术现场。

下面,请调整呼吸,和我们一起走进草间弥生在纽约生活的,那个生机勃勃的六十时代。

纽约的追随者们:嬉皮士和裸体舞团

如果你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城,可以在哪里寻找到草间弥生?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她从来不会乖乖呆在展厅或是工作室,而是不定时闪现在公众场合,可能是纽约第五大道的圣帕里克特教堂前,或是纽约的联合国大楼前,甚至是阿姆斯特丹的展会现场。

▲嬉皮士

在这些地方做什么?表演一些现代人路过都会讶异的行为艺术——男女嬉皮士裸露着身体面对观众,互相拥抱接吻;烧掉五十面美国国旗;组织裸体的青年男女们分发传单示威。草间弥生把它们称作“乍现”,主题有反战、反征税,总之目标是——回归人性本身。

“乍现”的地点不尽相同,人却常常是同一拨。这群年轻的男男女女被后世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是在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和上一辈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痛苦,也没有经历过物质生活的匮乏。这群中产青年更多感受到的,是精神世界的空虚,总有些叛逆的念头需要实践,找到出口。

随着当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伴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益严重,嬉皮士为代表的年轻人掀起了反文化运动——反的是当时美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倡导的是,找回异化和疏离的人性。当时还有什么比越南战争更反人权的事情呢?他们是坚定的反战支持者,这些想法正好跟草间弥生当时的理念不谋而合。

对青年人来说,这样一位前卫的艺术家是迷人的,他们乐意投奔她,为她的裸体行为艺术提供人体样本,嬉皮士们如同朝圣一般将草间团团围在其中。包括在行为艺术现场,当警察嫌她们扰乱公共秩序要来抓人的时候,草间被这群浑身圆点、裸体的男女围在中央,掩护着逃跑。

▲草间弥生和她的模特们,图源见水印

草间弥生的追随者中,格外显眼的是她的裸体舞团。舞团中全是十六到二十岁之间的美少年,也全是男同性恋。舞团内部的少年被稍年长的对象“培养”性爱方面的观念,进而同居,也是足够自由的。

草间的裸体舞团是当时纽约性环境的一个缩影。性解放运动是“回归人性”观念中的一部分,席卷整个纽约,跨越种族、性别、伦理甚至物种的性行为都被接纳,甚至被推崇。对嬉皮士们来说,服用致幻剂的也不少见。

传统社会的秩序和观念被消解、被颠倒,年轻人们在迷幻的世界中沉醉。草间弥生画的圆点、制造的眩晕感、裸露身体彼此交融的行为艺术,都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纽约的艺术现场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而来的艺术家不止她一个。

现代艺术之都:“边缘”成为“主流”

纽约不是一个传统的艺术之都。在20世纪以前,公认的艺术之都在底蕴深厚的欧洲,比如伦敦和巴黎,他们拥有举世闻名的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

直到20世纪40年代,纽约才诞生了第一个本土的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那也是草间弥生刚到纽约的时候,行动画派(注:指一种泼洒、涂抹或让颜料自然流淌的绘画风格)正在流行,在纽约街头随便抓一个画家都在创作类似的作品,并能卖出相当高的价格。

▲抽象表现主义的大师波洛克与他的画作

问题也来了。虽然行动画派传承下来成为主流,但他们的大师波洛克已经过世十年了,后来者陷于平庸。大家觉得纽约变不出新的“主义”了,这座城市的生存竞争激烈,充满各种侥幸的机会,无法预测风评的影响力到底有多深。艺术经理人以无情的商业考量主导美术界,让追求创新的艺术家们感到相当苦恼。

青年文化的崛起,过去被精英文化主导的艺术开始转向更大众的议题,大众文化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来源,波普艺术登场。

草间弥生的创作早早包含了波普艺术的特点:将创作元素重复又富于变化地排列,她使用圆点、阳具、通心粉作为创作起源;另一位波普艺术的大师安迪·沃霍尔有着相似又不同的选择,他的创作包括工厂罐头,玛丽莲·梦露的头像等。

▲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

艺术家们彼此熟络。草间弥生住在纽约东十四街404号,当时里面聚集了一大批年轻的行动派艺术家们。

草间弥生和安迪·沃霍尔的工作室离得很近,非主流的公众形象也差不多。草间那儿围着一帮好看的男同志,安迪·沃霍尔则聚集了一大帮漂亮的女模特,两人颇有点竞争的意思,看看双方能聚齐多少俊男美女。

纽约的社会环境为当时的前卫艺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另一位活跃的日本女艺术家是小野洋子,她用影像表达,如行走的臀部,包裹广场上的狮子雕像,她和丈夫约翰·列侬共同在大城市表演相互拥抱,取名《战争结束了!》。

对于一个主流社会来说,嬉皮士、异乡人、后现代艺术原本都身处主流社会文化的边缘。但在那个时代的纽约,反而成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

回到东京:像是一个陌生人

在纽约活跃的时候,偶尔也会有日本本土的媒体跑到草间的工作室,想要报道她。这些媒体发了不少负面报道,否定她的作品,有媒体用“上床也是一种策略”形容她,惹得她十分烦闷。

即使透过这些报道的只言片语,草间也能敏感察觉到故乡对自己的不友善。每每她的消息从纽约传回日本,家里人都觉得没脸见人,父亲在信中质问道:“你怎么竟然堕落到这种程度?”家人在和邻居的谈话中,小心翼翼地避开草间弥生的名字。

喧嚣的纽约时代在草间弥生的人生中戛然而止,源于她的男友、艺术家乔瑟夫·康奈尔的离世。三种病同时发作,她甚至出现了自杀的举动。

于是从纽约退场,她住进了东京的疗养院,接受手术治疗。即使回到东京的时候,她还想着马上回纽约生活。然而幻觉越来越严重,身体无法好转,她只能留在日本生活。

▲草间弥生和男友约瑟夫·康奈尔

和纽约相比,对草间弥生而言,东京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实在太过安静、太过保守。曾有一帮日本企业家前往她在纽约的工作室参观,并对着女模特的下身指指点点,甚至调笑,气得草间弥生在工作室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日本人禁止入内”。

这位在纽约声名在外、常常受到媒体追捧的前卫艺术家回到东京后,并没有被故乡的社会和媒体推崇。他们有默契地保持了沉默,草间弥生仿佛水珠一般融入到日本人的汪洋大海中,消失不见了。

草间弥生的价值真正在日本社会被发现和认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距离她回日本定居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她无力再投身当年在纽约那般的行为艺术,当然保守的日本社会也决不会允许裸体的男男女女在大街上晃悠。日本政府推崇的,是她的绘画与装置展——她成为了日本的一个文化符号。

▲草间弥生在东京的工作室

为什么是九十年代?要归结于日本政府的文化推广政策,他们想了许多方法增加日本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活跃在海外的日本艺术家就成为被推广的对象,村上隆、草间弥生,他们陆续登上国际舞台。

但时代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代纽约的荣光已经逐渐褪去。而在工作室笔耕不辍、画着圆点的红发老奶奶草间弥生,再也无法经历第二个纽约的战后时代了。

作者:听好书·魏晓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