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为什么要阅读「阅读记」

时间:2023-01-19 15:57:17 来源:在芳华里

大家好,为什么要阅读「阅读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前看到这句话,笑笑就过了。

我是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开始改观的。表姐在初中时送我一本《巴黎圣母院》,表姐说:这本书对你现在来说有点难,但不着急,你可以慢慢看。她说对了,开篇大幅度的对圣母院的艺术描述让我感觉枯燥极了。三次都半途而废,实在没有兴趣,读不下去。

六年后,有点杠精的我觉得应该重新读下《巴黎圣母院》。读完后感叹了三个月,太厉害了:作者太厉害了,对艺术的展现,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人性善恶美丑的彰显,都极其到位;翻译太厉害了,关于艺术这么专业的词,都能准确流畅的表达;我太厉害了,这么枯燥还想挑战,挑战后还蛮欢喜的感受。

多年下来仔细想想,除了要独立、要勤快是爸爸的要求外,我的大部分能量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我在别人的境遇里找自己、找感动、找对比,在别人的观念里找认同、找归属,通过别人的视野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生活,更多的悲苦和美好。

不堪重负的高中生活,在极度想逃离的时候,遇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在“苏东坡突围”中对成熟的解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一成熟指标对我产生了终生的警示作用,让我一直走在靠近的路上。同样在高中时遇到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让我的余生的笑和仅有一点的幽默感得以保留。

曾经觉得家就是牢笼的时候,心中一直疑惑:家就一定是温暖的港湾吗?父母一定爱自己的子女吗?在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中找到了一直困惑的答案:不一定。有时候不认同不反驳,也是一种态度,毕竟认知和境遇不同。

在《巴黎圣母院》里认识感受到了:贪婪欲望和背叛、人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爱情、人格和选择决定了人生的形态。它打开了我对人的认识、对世界上其他事物的认识,牵动着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后很多年,我仍然愿意尝试再读,检验自己认知和心境的变化,效果同样深刻。

读三毛《撒哈拉沙漠》时,被随性洒脱和忠贞奉献感动得一塌糊涂,才发现我身边的人不是“荷西”。

项目失败觉得人生崩盘时,遇到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感受在生命伤残绝望时的坚韧定力,感受对生强烈的寄望和渴求,对生命的认可。集中营中残存尚且能翻盘,更何况项目失败这一点磕绊。

时代变了,但人性没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变。 以前偶尔会自嘲:读书其实也没啥用,但其实内心还得承认,在阅读中我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两种人:外刚内柔的男人,外柔内刚的女人;阅读中找到了喜欢的自己,普通真实;找到了自己羡慕期待的人生:随性洒脱看世界。

鲁迅先生说:学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光学习,一切事物都是。阅读自然也是尽量选择那些经过了时间筛选的,获得了不同时代人们认同的,让人有感悟、有反思、有情绪的,对自己有影响有帮助成长的。

现在看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会笑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