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小王子对那五千株玫瑰说「小王子我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

时间:2023-01-22 11:57:17 来源:泡芙的诗意生活

大家好,小王子对那五千株玫瑰说「小王子我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再再次看《小王子》,我留意到了一个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盲点。


为什么我们都只是去羡慕被小王子心心挂念的玫瑰,却很少去留意到被小王子忽视掉的另外五千多玫瑰。


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大多数女人要的爱,其实是被爱。”

对,我们都想被爱,所以在看小说还是电视时,我们总是只把注意力放到被团宠的主角上。因为,在那一刻,我们产生了移情,仿佛自己就是她。


但,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要遇到那个你情我愿的互相驯化,甚至愿意为对方而死的人,概率非常小,只能靠运气,就跟中彩票差不多。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那花园里的五千多玫瑰,甚至连玫瑰都不是,只是路边的野草野花。


但是,小王子却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哲学问题:“没有经过驯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这下就惨了,我们难道,就只能过没有意义的人生,碌碌无为的过完这一辈子?


我想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不甘心。


其实,我这几年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然,我不是因为看《小王子》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


一直以来,我的人际关系都有些问题 。我不太会拒绝别人,总想成为别人眼里的“好人”。但是,内心里却压着很多的不甘,愤怒,彷徨。


这种感觉,总让我有被奴役的卑微感,甚至是强烈的羞耻感。我很想从这种牢笼里解脱出来。我想找到自救的方法。


于是,我学了不少心理学的知识,甚至还为此去考了心理咨询师,也没什么改变。

直到,我遇到一本书,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那会儿,我几乎每天都在喜马拉雅听这本书。差不多,听了一年多吧。


我留意到里面有一个故事:“一个60来岁的老人,是教别人做广告贸易的。他告诉露易丝·海,他想自己去做广告贸易,而不是教学生。露易丝·海告诉他‘只要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什么年龄都可以去做,哪怕你已经80岁了。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为你的快乐而做。’”


就是这个小故事,让我心里受到了触动。


就如《小王子》里,狐狸告诉小王子驯化的意义:“虽然玫瑰花有很多,但是你的那朵玫瑰却是不一样的。你为它浇水,为它捉虫子,为它遮风避雨。它对你来说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因为,你们创造了关系。”


世间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偏偏你就喜欢它。我们都有各自的癖好。也许,你就喜欢吃臭豆腐,我就喜欢吃鱿鱼须,没有理由,就是喜欢。


所以,我们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了。虽然,狐狸告诉了小王子驯化的意义,但是却并没有限制驯化的对象。我们也许还没有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甚至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志趣,有自己感兴趣的事。


我们可以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产生链接,发展关系。


其实,再往深处说。人人都会孤独。那,在你孤独时,什么能够安顿你的灵魂呢?


我想,只有你真正喜欢的事物,才能够安顿好这颗心吧。


这时,我们会与自己的孤独链接上,感知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心流》一书里,也说过:当我们投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会产生物我两忘的体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会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其实,冥想也能达到这个效果,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方式,不管你有没有找到你的志趣。


我记得,我在听心理学课时,那老师说:“当她旅行走到山里时,她感受到了山的寂静。于是,她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去体会了这份寂静。突然,她感觉自己融入到了这深深的静寂与黑暗里,与天地链接在了一起。这是很深的疗愈。”


我想,这就是大自然赐予每个人的礼物。


那这跟我不能拒绝别人,妥妥地“讨好型”人格,又有什么关系呢?


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真投入,就能疗愈这个问题吗?


如果要追根溯源,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成长经历里,爱的匮乏造成的,甚至是害怕被抛弃。


这都会导致一个结果——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低,说通俗点,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总比别人差一截的似的,对获得爱没有信心。再通俗点,其实就是自卑。


如果,再现实一点来说,这个世界上真正自信的人很少很少。大多数人,都在这样的心里怪圈子里:“不是你强我弱,就是我弱你强。”长期都处在比较与竞争关系里。这都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什么?


是我觉得你很好,但是我自己也不差;我觉得我很好,但是你也不错。


那,如何建立自信?


当我们能同自己感兴趣的事创造关系,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真心的在心里为自己点赞高兴。这是自尊感提升的很好方式。


当一个人自我感越来越好时,她会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最核心的是,我们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珍贵的,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


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找到了这个方向,接踵而至的问题又来了——怎么找到自己的志趣呢?


那就看,你做什么时,能产生愉悦的满足感。


我之前一直花了很长时间,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这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只能说说我的经验。


我尝试了很多,比如画画、学古琴、跳舞、服装搭配师等。那会儿,我好像进入了叛逆期,什么都想去试试。


最后,我发现,真正能安顿自己的是文字。


那会儿,我是随心所欲的写。本来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长期在看这方面的书。自己也考心理咨询师。本来是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学的进程中,我发现要走这条路,会花很多金钱。而且,以我的经济实力是不够支撑的。想想看,各种工作坊,各种流派,长期需要督导老师的对洽。不是富二代,真是难。

于是,我想也不一定非要去做这份工作。我的主要目的是自我疗愈,当然也想把自己知道的,写下来。以便于,让更多有同样问题的人,能看到,也许会有所帮助。

顺理成章,我走上写字这条路,又进入了新媒体的投搞大军中。想着,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为了让文字看起来更顺些。我又一边投搞,一边学习写作。


但是,这条路,却让我迷惑了。我越写越不开心。因为,很多时候,投稿会违背自己的初心,甚至难免会说谎,以迎合市场的需求。比如,一个新媒体文的写作套路,就把自己吃得死死的。哪个时候,该叙事了,哪个时候该议论了,哪个时候又该煽情了,总之一件兴趣所致的事,变成了一件功利的事。


就如,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的:“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心里有东西要表现,才拿文字来表现。一个作家须有一个我在,须勇敢地维护他的我性。这事虽不容易,许多人有意或无意地在逢迎习俗,这终究是不长久的。”


如果,只是为了挣钱而从事这件事,我个人觉得做我的老本行会计都比它更舒服。


前面,我说过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来互相驯化,创造关系,安顿自己的心。既然,我选择用文字来安顿自己,那真诚相处肯定是最重要的基础。


写作最重要的是兴趣,一个安顿自己灵魂的事,一定是乐在其中的。


想明白这一层,我决定不再投搞。


我申请了号,自己写。不过,问题很快又出现了。


我想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式。其实,同样是写作,赛道是很多的。有的写故事,有的写散文,有的写杂文也就是观点文,还有如学者型写科普知识的等。


我最初写观点文。就是那种写点事件,又来一个议论,就是说清楚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但是,很快,我发觉自己还是逃不出新媒体时学来的套路框架。


我感觉得自己像陷入了一个牢笼里出不来了。


直到,我再次看到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从前私塾国文教员往往入手就教学生作论说,至今这个风气仍在学校里流行,实在不妥。说理,需要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思考。”

我突然明白,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说理,没有那个思辨能力,没有丰富的学识,逻辑能力也不行。


也就是说,我根本不适合写那种观点文。走上了,自己不适合的写作方式,真的会越写越郁闷的。


老先生,接着又说:“有志学习文学的年轻人,一定要趁想象力丰富时期,学会驾叹具体的情境,让世界本其光热色象活现于眼前,不只是一些无血无肉的理。舍想象不去发展,只耗精力于说理,结果心里就只会有‘理’而不会有‘象’,那就是说,养成一种与文艺相反的习惯。”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平时我要理解一个事,很多时候都不是通过逻辑去理解的,而是通过形象思维,画面感去理解的。


只要在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形象的画面,我几乎就能理解到一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明白,要发展形象思维,并能够写出来,就要先学习叙事描写。


我平时很喜欢看小说。其实,小说的主要写作方式就是人物的各种描写,环境描写,还有就是叙事。日常生活里,我也很喜欢观察。知道,小说里的人物生活虽与我们不同,但究其本质是一样的。


就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如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需要先从生活中找素材,练习好叙事与绘态。总之,写得形象具体有画面感,成为我写作方式的宗旨。


有了这个写作追求,那内容呢?

前面,我曾说,我主要看的是心理学。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真正疗愈自己的不是心理学的认知,而是去“体验”。


就如,那句老话:“道理懂了一大车,但是还是走不出来。”


根本还在于,没有真正去“体验”。


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学课里就说:“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某个说法或者某件事很有道理,但真正被触动,是非常难的事。被触动,就意味着一个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在一起,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东西。”


你知道了这个道理,有了新的认知,但是没有内化进心里,也是没用的。道理认知,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但做不做得到那是另一回事了。


那这与我要写什么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


我发现,人类不是通过“道理”来感知的,而是通过“移情”。也就是说,再多的道理,都没有触及到深层情感那么深刻。


那些顽固的认知,不是这么容易通过一些道理,就能解决掉的。



所以,心理学很重视共情。这就是一种生命体验。为什么,会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不是,因为他懂得这方面的认知,有系统的理论。当然,这也很重要。但是,要说让一个人花这么多钱,去咨询一小时,我觉得还不如自己看书呢。


其实,心理咨询师最宝贵的,不是他告诉你这个认识,而是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你共情了,你们在某个情感上链接了,他颠覆了你以往人生里的经验。你有了新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试认知的提升,如果是学一个技能,那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要改变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顽固的信念却是很难。而且,如果你学过灵性课程或是东方古老的智慧就会知道,它们都在说一个事,放下头脑,不要把它认同为“我”。


如《当下的力量》一书中说:“头脑不能成为你整个身心灵的主人,它只能是其中一部分。”


精神分析中也有一对概念,即为“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真实自体”是由感觉和体验组成,并结合了头脑。而“虚假自体则由头脑认知层面构成。


武志红说:“头脑因为是想象层面,可以脱离物质、时间和空间,因此它容易停留在幻想层面,认为可以无限的快。而身心体验,是受物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慢的,需要过程的。”


以上,都在告诉我一个道理,与其说“理”,不如谈“情”。

这是,心理学带给我在写作内容上的领悟。


再从,写作本身来说。


前面提到写作,首先要重视叙事和描写。这是艺术的形象化思维,也更能够让人直观看到。而不是在那里生硬的说悲,说喜,再加几个惊叹号。


只要用心看过赋体,还有古言长诗,还有柳永的慢词,就会知道,要写长的文体,就要通过叙事描写来铺排。所以,对于写作的人来说,这很要紧。


再者,“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事与态是写作的呈现方式。那如果,不重视说理,就只有说情了。


另,汪老在慢煮生活的序言里曾说:“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势欲喷吐而出。”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B站反反复复听《长恨歌》、《琵琶行》。因为,这两首诗太难记住了。我只能选择让自己更加舒适,情感更投入的方式,来代入自己,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享受的体验。


我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两个字“情”和“美”。


然后,我开始在思考“情”和“美”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往往我体验到一种情感时,会同时体验到一种美。这让我想去寻找答案。

我记得,我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里,看到过关于这方面的解答。于是,我又翻找出来,查到那一章上面说:“事实上,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融合的瞬间极为罕见,当它们发生时,你会感受一种宗教体验。但是,尽管生活将意义与情感分得很清,故事艺术却能将二者统一起来。这种现象就是审美情感。”


“当一个想法被包裹在一种情感中时,它会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难忘。更确切的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直接通过感觉和知觉、直觉和情感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这让我明白了,很久以前看白先勇先生的《红楼梦》解读,他说雅俗共赏才是艺术的最高水平。高不能高得让人够不着,俗不能让人觉得淫邪浅薄。


很多伟大的作家,都在用一种更加使人亲切的方式在包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的:“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需要。如果只是触及意识层面,像论说性作品一样,当然可以学知识。但小说可以触及人的潜意识层面。”


“小说故事赐予我们去体验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去体验感受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深度。”


所以,说理并不能走近人的心,真正更容易入心的其实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与心理学所说的“体验”不谋而合。


寓教于乐,故事里含深情,情感里包认知。


这样才能真正延伸我们的人性,给我们一种生活中不曾有过的情感体验。我们为此感动,为之醒悟,这样的共情体验,才能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改变自己以往并不适用的认知。


最后,我发现,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其实都在自己身上。那就是,我们的情感和感受。

一个写作的人,更是如此。


从羡慕《小王子》里,那朵被爱的玫瑰,到主动去发现自己的志趣。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必被动地去等待爱,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去选择安顿自己的方式。那个归宿,无论是人还是其它事物,只要我们认真去链接相处,都一样会使自己收获幸福与满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