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敦煌舞飞天舞蹈分析「四小天鹅舞蹈动作解析」

时间:2023-01-29 11:01:22 来源:文案策划王主编

大家好,敦煌舞飞天舞蹈分析「四小天鹅舞蹈动作解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试析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动作--“飞天”

摘要:在敦煌舞蹈中,飞天形象审美独到,风格特异,具有代表性,其中最为常见的飞天形象,大多数是再现了敦煌壁画最为繁盛的唐代时期的飞天形象。多以女性形象为主,展现其轻盈、婀娜,彩带翩翩飞舞,千姿百态的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情景。舞蹈语汇风格明显,丰富多样。本文就飞天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


一、绪论

1.1飞天的含义和飞天壁画的由原

1.1.1飞天的涵义

飞天,可以解释为“飞翔的天人”。主要是指在佛教壁画或石刻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汉语译为飞天。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飞天”的记载,始见于北魏时期杨炫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在该书卷二《城东》一节中载:“石桥南道有景兴尼寺,亦阉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荤,去地三丈上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作功甚精,难可扬耀。”在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的285窟顶四坡,已赫然出现了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图像,同时亦有华夏人文初祖伏羲、女蜗图像。“天”这个字,在佛教中概念复杂,有特殊意义。它是“提婆”、“索洛”的汉译,可释为天界、天道、天趣等。它不仅指天国、天堂,还寓意一种最高的、最优越的境界及最理想的生活环境。佛教认为:“天”是神的尊称和异名,如吉祥天、欢喜天、三十三天等。所以汉译佛经用“飞天”这两个字,是很贴切的。它是专指供养天人,礼佛、奉献、飞舞着的天人。

1.1.2飞天壁画的由原

飞天,最早源于古印度神话传说。其形象在莫高窟早期的275、272窟壁画中就已出现,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其中270多个洞窟中就有飞天,总计达4500多身。最大的长达两米多,而最小的飞天不足五厘米。可见,飞天艺术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经记载:乾闼婆,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又称“香音神”。他的形象为身上多毛,半人半兽。其任务是在极乐世界中为佛献花。散发香气,供养、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他的形象有两种:一种为男身,似人而头上有角;一种是女身,面貌端正。其任务是在净土极乐世界中,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等奏乐歌舞,居住于天宫,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与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从而转化为飞天。

1.1.3莫高窟概况

崖壁上凿窟在我国古已有之,但石窟却是佛教的产物,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中国人接受了佛教,也在汉石室的基础上接纳了石窟寺,使它成为中国的佛教建筑样式之一。

石窟寺的特点是,这类石窟大都开凿于悬崖绝壁、人迹罕至的地方,目的是供佛教徒修炼和礼拜时用的,石窟内一般都有佛像和舍利塔,以及以佛经为题材的雕刻或壁画。

印度石窟寺在古代循着“丝绸之路”由新疆传到甘肃敦煌,这就是莫高窟。莫高窟的出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原艺术在西域艺术的影响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自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莫高窟记录和保存了东西方艺术交光互影的迹象,使它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大泉西侧鸣沙山崖壁上,是我国继新疆克孜尔石窟之后在内地所修建的最早的石窟寺。始凿于四世纪中叶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366),相当于东晋太和二年。在这一年的某一天,据说有一个叫乐蹲的和尚,西游到了三危山下。这时节正近黄昏,太阳快要沉落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了。这个和尚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他正在寻思,蓦一抬头,在他眼前出现了奇景:对面的三危上一片金光耀眼,好像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乐蹲和尚被这奇景所震惊,他想:“这真是个圣地啊!”便募人在这个地方开凿了一个石窟,一千六百多年前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就这样诞生了。以后历代开窟,至唐代极盛时达五六百窟。现存洞窟绝大多数是五世纪十六国晚期北凉时代到十四世纪元代开凿的,前后历时千年,目前编号是492窟。窟内有彩塑492身,壁画45000平方米。

1.2敦煌飞天壁画的造型

1.2.1帝释天宫伎乐

另一种说法认为,飞天与“天宫伎乐”同出一辙,是表现帝释宫的活动,反映帝释所居宫殿众伎乐、菩萨欢乐歌舞之美妙情景。《吠陀经》里言其能杀魔鬼,乃法力无穷之“天神”,印度教中称“因陀罗”。传说他出身于婆罗门,生前修福德,后升天为初利天,亦成为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须弥山之善见城内。天宫伎乐的“天宫”,即其所居宫殿。众伎乐天人则是宫内专司乐舞唱歌或散花之侍者,亦可称为伎乐菩萨。

1.2.2兜率天宫伎乐

弥勒佛居住于兜率天宫。与释光佛一样也是禅修和观想的主要侍奉对象。《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有这样一段描述:“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劳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诸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会我额上自然处……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

1.3概述形态以及飞天的特征

在壁画中,飞天形象多为半身赤露,彩带飞舞。动态各异,有的横卧与半空中、有的在云层中升腾、穿梭、有的俯仰翻腾、甚至有的倒转身体

自由飞翔,各种姿态表情,丰富浩繁。每个时期的飞天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中国飞天艺术》中将各时期的飞天的特征进行了归纳:1.西凉北魏时期:是飞天在壁画中呈现初期,属于模仿照搬时期,此时飞天造型有强烈西域特征,为男性,身体短粗,矫健,束发髻,深目高鼻,上身半裸,袒臂赤足,腰系围裙,肩披大巾,下着长裙,似西方森率模样。动作笨拙僵硬,用身体扭曲表示飞动。北魏时期,飞天脸型略长,五官端匀称,身材也渐修长,动势也稍轻缓,开始运用巾带表示飞翔。西魏时期,人物造型趋向女性,为半裸,彩云中长裙飞舞,头束高髻,或披长发,体态婀娜,柔软飘逸。2.北周隋时期:飞天形象为上身裸露,要系长裙,头戴皇冠,体态健美的男性飞天;进入隋代主要为女性造型,眉清目秀,身体修长,动作舒展轻柔。3.唐代时期:唐代时期壁画飞天十分繁盛和成熟,此时的飞天女性化,成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上身裸露,下系长裙,飘带旋回,衣纹流畅。千姿百态,轻盈潇洒。4.宋、西夏、元时期:敦煌壁画进入衰落时期,此时飞天造型千篇一律,缺乏神韵。在敦煌舞蹈中,飞天形象审美独到,风格特异,具有代表性,其中最为常见的飞天形象,大多数是再现了敦煌壁画最为繁盛的唐代时期的飞天形象。

二、赏析舞蹈《飞天》的动作形成源由

2.1手的形态风格特殊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飞天源于印度。而印度手语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在印度古代《舞论》中就记载了一百零八种具体的手势及含义。所以,在呈现佛国天宫的敦煌壁画与彩塑中手姿的形态也会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当然其中也融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姿形态。

在敦煌舞蹈表演中,手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号称是“第二张脸”。敦煌舞训练创始人高金荣将手的的形态归纳为十七种:合掌式、抱拳式、捧托式、荷花一式、荷花二式、吹奏式、抱笙式、三指对腕、佛手对腕一式、佛手对腕二式、兰花式、鹿角式、垂手式、弯三指、翘三指、开三指、平托掌等。将手的位置分为十三中:上合掌、下合掌、双平托、上斜平托、下斜平托、双立掌、提腕平托、侧托按掌、提腕摊掌、翻立掌、击鼓掌、反弹琵琶等。

而表现飞天形象时,手姿也有其特殊的表现力,大体分为五类:第一类,似平行飞翔,手臂展动似凌空,一手上托与头部,似推云拨雾;一手展开与体侧,有平行飞翔之动态。此形态不但表现出飞天形象特有的飞翔动势,还呈现出一种中国少女独有的灵秀之美。第二类,似上升飞翔,双臂自然垂与体后,身体上仰,似徐徐上升,彩带随风飞舞。第三类,似向下飞落,一手上托与体后,一手立掌与胸前。身体向下俯视。似飞天从天而至,飘然而下的情景。第四类,舞动拨云,手臂大幅度依次形成立圆向后拨动,似撩拨云彩。呈现了飞天腾空起舞、香花旋转、云风漂流的佳境。第五类,迎风飞翔,双手平托与体侧,手腕与手臂呈明显的直角。好似迎风飞翔。同时,动作的棱角分明,又能从中看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矫健气质。第六类,翻转回旋,双手托与胸前,而身体后靠,回头看向体后,似飞天以独特的倒转飞翔方式在天空中飞舞。表现飞天形象的舞姿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舞蹈艺术家高金荣的《敦煌舞教程》中将飞天造型详细的分为回身侧托式、盘腿斜身式、顺风仰身式、迎风飞翔式、仰身捧托式、翘腿持花式、躺身吸腿式、抬腿起飞式、侧身单托式、冲身单脱式等。

2.2动势走向风格明显

敦煌壁画虽然乃惊世的瑰宝,但它毕竟还是平面的,静态的艺术,作为舞蹈工作者我们如何将这些生冷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呢?又怎样准确地体现不同形象的风格特点呢?通过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苦心钻研,“飞天”这一形象不但在动作造型、手臂形态上有明显的风格,在动势走向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比如:从身体韵律上分析,总是以柔润、流畅为主体,在S形体态的基础上通过拧、倾、俯、仰的不同变换,形成妩媚、轻柔的特殊审美气质。另外在造型变换的过程中也是以圆曲、委婉的连接动作为主,充分的体现出飞天的天神气质。从步伐动态上分析,总是以轻盈、缓慢、连贯的步伐为主体,通过轻快、流畅的圆场、碎步,舒展、腾空的跳跃、展体,使飞天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彩带飞舞的美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2.3利用画面构图、队型变换来充分显示飞天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在壁画中,飞天形象主要出现于藻井四周、人字披两侧、窟壁上方,环窟横向延伸,呈带状画面。一般采用“多方连续”形式,即用一身飞天做单位,向四周展开,首位相衔,连续构成图案。根据壁画造型的分布特点,以及飞天形象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特殊意境,艺术家编排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画面。1.总是以舒缓的、柔和的线条及造型独特的组合为主体,似乎让人们看到一群飞天行云流水般的在天空中飞翔,时而仰身直冲云霄;时而俯身缓缓下降;2.利用圆圈画面的变幻、流动,呈现出了飞天在天空中、云层上自由盘旋的美景。3.通过固定、静止的特殊造型组合,显示出了飞天形象的高贵与柔媚。4.通过造型各异,虽不规则,但井然有序地流动画面,使天空中丰富、多彩,飞天各显其能的神奇景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具有特殊风格的画面变幻,充分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凸显了飞天的独特气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探讨“飞天”的舞蹈动作分类

3.1 飞天舞的“形”

飞天舞首先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唐代乐舞的“三道弯”、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动作。

3.2飞天舞的“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及眼神。身韵强调内涵的气韵、呼吸和意念。而所谓的眼神就是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飞天舞脱胎于佛教,佛教讲求安详、慈祥的静,以静来体现神的威严。飞天舞主要动作表演体现在身体的上部,下部动作表演较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表现出凌空翱翔的飞天。

3.3飞天舞的“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飞天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最大的不同是古典舞音乐没有切分音,而飞天舞蹈音乐有切分音,舞蹈者在表演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

3.4飞天舞的“律”

这个字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地“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飞天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

四、结语

飞天舞具有着中国古典舞的传统身韵特点。飞天舞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飞天舞属于古典舞的范畴,又属于古典舞当中的一种风格性舞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敦煌壁画乐舞研究》[M].郑汝中.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阎文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云冈石窟研究》[M].阎文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天上,人间—试析敦煌飞天之姿态的世俗化依据》[J].张闻闻.艺术理论2007年9月

5、《飞天艺术形象渊源考》[J].陈建刚.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试论佛教石窟中的飞天》[J].刘晓毅.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总第46期)

7、《试论敦煌飞天的动感与艺术形象》[J].史敏.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第三期

8、《论敦煌飞天艺术之美》[J].傅强.装饰2008年/1总第129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