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释迦牟尼像 石窟「佛陀涅槃后500」

时间:2023-01-29 17:09:19 来源:田野小纸条

大家好,释迦牟尼像 石窟「佛陀涅槃后500」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想到印度,大部分人会先想到较具代表性的泰姬玛哈陵,以及位于拉贾斯坦省的王室宫殿。很少人听说过「阿旃陀石窟」与「埃洛拉石窟」,两个在 1983 年被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这两个石窟与中国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相似,但是比它们还要古老。这是我印度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站。

阿旃陀是一个马蹄形的山,中间的深谷溪流,名为瓦格河(Waghur),河边果然青葱满目,鲜花盛开。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80年,阿育王时代开始,虔诚的佛教徒用了六百多年时间,在两边高八十米的陡峭崖壁上凿出了小路,然后向山里面开山劈石,凿出了二十九个石窟,连绵五百五十米。这些巧夺天工的石窟,孤悬山崖,远离繁嚣,正是每年雨季时供僧人静修之地。雨季时峡谷的小溪汇成河流,风景优美。

石窟内部模仿房屋建筑,用人手挖掘出一块块石头,形成室内空间。石窟中间留下部分石头精雕,模仿成十二根木柱子,形成方阵,支撑室内,再用数年时间打磨平整,形成平滑的墙壁、天花、地面──这就是前堂大殿,这个四方大殿有近千平方米,高约六米,可以想像当年工程的浩大。左右两边是挖掘出来的一个个修行石室,每个约几平方米,可供一个僧侣打坐。

通过大殿后继续向最深处挖掘,过了门槛,掏空成另一个佛殿,中间打磨出供桌、佛像,正中的释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现沉思、左面表现微笑、后面表现凝视。脚下雕刻为一对跪着的小鹿,代表初转法轮之地鹿野苑。雕像两旁保留石头雕成的观音大士及莲花佛,拱门和石柱雕刻了飞天仙女。那时候,释迦牟尼才涅槃了三百年,这个雕像一定比较接近佛祖原本的样貌吧。过了二千二百年,石雕仍然细致清晰。

我认为阿旃陀石窟比敦煌石窟更厉害之处就是,石窟所有的构造都是从同一块岩壁雕刻而成。因此每一处都连接在一起,不论是石柱、佛坛还是雕像都是。一边有雕刻家刻凿细致的石柱与佛像,一边有工人继续挖凿洞窟。这个建造过程需要极为精密又费心力的计划与配合。

建造敦煌石窟的过程虽然类似,但是所有的佛像都是由泥巴与其他材质制作后,再放到石窟里。

玄奘法师曾在《大唐西域记》提及当时鼎盛的阿旃陀石窟。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微,石窟为沙土湮没。1819年因英军来此猎虎才重新发现这惊世瑰宝,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特别来石窟临摹三月。洞窟中残存的壁画源源地向人们讲述着佛祖修道成佛的悠悠历程,一座座与山体浑然融合的佛像除了体现出古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外,更让人们体味到佛的精气。

阿旃陀一号洞是最大的石窟,墙上绘有一位男身菩萨,面有胡须,赤裸上身。右手持一朵白莲花,颈上的项链粒粒清晰饱满,左肩斜挂一条当年印度贵族流行的宝石璎珞,项链、耳环、白莲花、璎珞上都是耀眼的宝蓝色,在沉淀了二千多年的岁月灰烬中闪闪发亮。这种宝蓝色颜料打磨自珍贵的青金石,在各种壁画矿石颜料中最为珍贵。这种青金石产自大月氏(今阿富汗),在古代要将宝石运到南印中部来,是一项很浩大的工程。战火后的阿富汗,直到今天仍然开采青金石以赚取外汇。

阿旃陀十七窟壁画保存完整清晰,活脱脱是一份当年的日报。当时,佛陀刚刚圆寂,画师就是摄影记者,忠实再现了佛经《善见律毘婆沙》中描写的国度,以及悉达多太子和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他白天骑着大象出巡,漫天华盖,侍婢成群,前呼后拥,正是「本在家时,着天冠璎珞,乘七宝辇舆,千乘万骑。」

遥想三藏法师玄奘,当年曾经和我一样,站在这里,仰望同一尊释迦牟尼雕像,真是「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再后来,我有幸参加了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敦煌与阿旃陀”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更加充分认识以阿旃陀石窟和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佛教遗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