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第七节 行动的速度与节奏「节奏叫什么」

时间:2023-02-06 11:49:17 来源:南风未起念汝成疾

大家好,第七节 行动的速度与节奏「节奏叫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切物体和事物在运动中都会有一定的速度与节奏,从天体的运行、机器的运转到人的心脏跳动概莫能外。

速度一般是指物体运动时的快慢。速度的快慢总是与一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节奏一般是说物体和事物运动时的力度、速度和幅度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在戏剧演出中,速度与节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

1.剧情的发展变化,是决定一出戏速度与节奏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如果一出戏中的矛盾冲突尖锐,行动性强,情节发展起伏变化大,节奏往往是起伏跌宕,大起大落,高潮与低潮之间有着明显的落差,例如在一些表现阶级斗争与战斗生活的剧本中就给人一种速度快、节奏鲜明的感觉。而在“淡化”情节的散文式结构的剧本中,由于不太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没有显露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往往是着重描写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样的戏,它的速度-般都比较缓慢,节奏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跌宕,给人一种仿佛是生活的自然流程的感觉。

2.剧本的风格体裁也是决定着一出戏速度与节奏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戏剧评论家凯瑟琳·乔治在她所著的《戏剧节奏》一书中就指出:“一出戏中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当然是以适当的变式)是对一个整体节奏模式的表示,这个模式赋予整个作品以跌宕。弗赖解释说:'每个作家都有其自己的节奏,它就像笔迹一样清晰;而其自己的意象则从对某些元音和辅音的偏爱到对两三个原型的重视,各不相同。’只要观众和读者受到作为常数的风格的影响,风格在节奏方面就发挥着作用;也就是说作者正在有节奏地跟我们说话。”她还说道:“如果说文学风格就是人,那么当我们讨论风格时,我们确实是在描述艺术家创作某一特定作品时他个人的节奏,因为我们多少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他个人的节奏支配着他的作品的每时每刻。”① 同样,作品的体裁也与戏剧演出的节奏有着密切的关系。喜剧,一般来说它的速度都是比较快的,节奏比较跳荡、轻快;悲剧,一般来说它的速度就比喜剧要缓慢一些,而它的节奏则往往是比较凝重、有力的。

3.演员在表演中对人物情感起伏变化的把握,也是影响一出戏演出速度与节奏的主要因素。演员在表演中,如果能够使人物的情感发展起承转合,有层次,有变化,而且在表现人物的情感发展时,注意运用内外部技巧使之有起有伏,有不同的色彩,有积累,有爆发,也就会呈现出一定的速度与节奏来。

4.在戏剧演出中,布景、灯光、音响、效果、化妆和服装都可以创造出速度与节奏上的变化。例如布景和灯光的变换;音响效果的强弱、远近、快慢、隐显和情绪色彩的变化;化妆和服装上色调的变化、冷暖明暗的对比等等,都可以造成速度与节奏上的变化,形成一种情绪氛围,起到感染观众的作用。

5.在戏剧演出中,导演对舞台调度的处理方式也会对速度和节奏产生影响。

总之,演员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上述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一出戏演出中的速度与节奏。因此,演员应该顺应着剧本、导演和舞台美术诸方面的要求,使自己具有利用上述各种因素来创造人物形象所应有的速度与节奏的能力。

首先,演员应该在研究剧本与领会导演构思的基础上,感觉到一出戏总体速度和节奏,使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速度与节奏和全剧总体的速度与节奏相一致。因为,一出戏的总体速度与节奏决定着全剧的基调,破坏了全剧的总体速度与节奏,也就必然会破坏全剧的基调。特别是有些戏中,全剧的基调主要是表现在主要人物的行动过程与他和周围人物的矛盾冲突之中。例如在《雷雨》一剧中,蘩漪这个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中心,她在与周朴园、周萍、鲁贵、四凤等人的冲突与情感上的波折,决定了这出戏在速度上疾徐转化鲜明,节奏上有大的起伏跌宕,明显的强弱对比,情绪色彩的变化丰富。演员在表演这一人物时,就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住这一人物的速度与节奏,特别是在处理人物的起伏跌宕时,敢于大胆地渲染人物情绪上的反差,使整个戏速度节奏都得到增强。如果一个演员在扮演这样的人物时,对人物的速度与节奏把握有了偏差,那么全剧的基调一定会受到影响。

其次,在感觉到了人物的总体速度与节奏之后,演员还应该去研究人物在每一个行动的过程中速度与节奏的发展和变化,并且还要能够从心里去感觉它。演员应该根据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境、事件、事实、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等等,找到人物在行动发展中的速度与节奏发展变化的层次,哪里该强,哪里该弱;哪里要快,哪里要慢;哪里是张,哪里是弛;哪里需起,哪里需落。例如在《雷雨》中,当周朴园逼着蘩漪喝药时,蘩漪开始时控制着自己,尽可能不流露出她内心中的不满。但是,随着周朴园的步步紧逼,特别是当周朴园逼着周萍跪下来劝她喝药时,她已经是忍无可忍,只能是赶快喝下这杯“苦药”,不顾一切地呜咽着离开客厅。这段戏,是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由压抑到爆发。这种速度与节奏上的变化,只有在演员能够感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来。

人物的速度与节奏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行动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并且他还明确指出:“动作的速度节奏不但能直觉地、直接地暗示相应的情感和激起体验,而且能帮助我们创造形象。”①在这里,他不仅指出了行动与速度节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还指出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可以激发演员的情绪体验,并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

行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同时它又与行动者为什么要去完成这一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人们去完成一个行动时,速度与节奏在客观上主要受着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在主观上则由行动者在完成这一行动时的目的、欲求的强烈程度来决定。例如一个人要去赴一个约会,时间已经很紧了,而约会的地点又离他现在的地方有一大段距离,并且这个约会对他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不想迟到,而且还想要能够提前到那儿。在这种情况下,他去赴约会时一定是急促的,节奏也就不会是平稳的。但是,如果离约会还有很长的时间,约会的地点也很近,而他对这个约会也并不非常重视,可去可不去,这样的情况下,他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就会和前面所说的完全不一样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尽管约会的时间还早,地点也不远,但是他对这个约会非常重视,生怕去晚了会对自己有所影响,这时他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又会是另一个样子。由此可以看出,行动中的速度与节奏,总是客观的情况与主观的欲求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在表演中,人物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则是规定情境与人物的心理欲求相结合的产物。演员如果想要正确地把握住人物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就必须一方面认真地研究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另一方面深入地去挖掘人物的心理欲求。

对规定情境的研究应该是大到时代背景、国家、民族,小到具体的事件和事实,都要仔细地进行分析,并感受到它的存在。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就有很大的变化,在城市生活的人和在农村生活的人的生活节奏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接到一封“母病危,速归!”的电报所引起的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和接到一封“母亲9日46次车抵京,请接站”的电报所引起的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就完全不会相同。这些都说明规定情境在决定人物行动的速度与节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反过来,人物的心理欲求,也影响着人物行动的速度与节奏。一个盼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的父亲,在孩子高考期间的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和一个对孩子是否考上大学并不十分关心的父亲在此期间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就会完全两样。

演员只有在对规定情境和人物的心理欲求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之后,并且真正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时,才有可能真正地把握住人物行动的速度与节奏。

人物在行动中的节奏又可以分为心理节奏(或称之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心理节奏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扬抑、快慢、长短和张弛;外部节奏则表现在形体与语言上的强弱、扬抑、快慢、长短和张上。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在《雷雨》剧中,当鲁妈与周朴园30年后重逢,并且相互认出对方之后,他们应该是感慨万千,情感涌动的幅度很大,在内部节奏上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在外部节奏上,都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方式,甚至鲁妈撕毁周朴园给她的那张使她感到屈辱的支票时,尽管是有力的,但却不是激烈的。而这却恰恰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

一般来说外部节奏是由心理节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但是在表演上,演员有时也可以利用外部节奏的变化来引起心理节奏的变化。由于人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部节奏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的变化,不可能不影响到人的心理节奏的变化。在完成一个行动时,如果你加强了你的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幅度,你的心理节奏也就会随之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果用三拍子轻快的节奏跳跃着行进,往往会引发出一种欢快、轻松的心理节奏;如果用二拍子均速的稳健的步伐行进,所引发出来则可能是一种沉稳的、凝重的心理节奏。张瑞芳在谈到关于节奏的问题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她曾经与张骏祥合作排演《北京人》,张骏祥是导演,她在剧中扮演愫芳这一角色,“一个过了出嫁年龄的老姑娘。当时我还年轻,在演一个感情内向、很少语言的中年大家闺秀的时候,从整个形态到内心体验都感到沉不住气。我上场了,导演说:'不对,不对,你退回去重新上吧。你要慢慢走,慢慢走,不要着急……’我就调整了心理节奏,慢慢地、慢慢地走上台去。愫芳的整个基调和语言、动作节奏,就逐渐在我的形体自我感觉中形成了。”①

速度与心理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则并不一致。有时人物的心理节奏非常急促,非常紧张,但是行动的速度则并不一定急速。在《智取华山》中,突击队的战士们在险峻的山道上攀援时,尽管他们都恨不能马上登上峰顶,但是,他们在下面是万丈深渊的危险石崖上行走时的速度则是一步一步、十分缓慢的。反过来,有时也存在行动的速度很快,而人物的心理节奏却很轻松的状况。因此演员在表演中要注意研究与把握人物行动的速度与心理节奏之间的关系。

在创造人物行动中的速度与节奏时,在技法上还应该注意切忌一个“平”字。“平”主要表现在速度与节奏缺少变化上。有的演员认为在表演上如果要能够自然真实,在速度与节奏上就不应该有鲜明的变化,这样,就会使整个表演显得“平”;而有的演员则以为总在一种高节奏中就可能会有感染力,所以在表演中总是保持着一种高昂的节奏。但是,实际上总是高,也就没有高了。因此演员一定要善于把握速度与节奏的变化,要有层次,有发展。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常说:“逢强必弱,逢快必慢,逢高必低,逢张必弛。”这里讲述的即是表演中掌握速度与节奏的辩证法。没有弱就显不出强来,没有低就显不出高来。演员在表演中要善于用弱来衬托强,用低来衬托高,用慢来衬托快总之,要在对比中去表现出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发展来。演员如果能够正确地把握住人物在行动中的速度与节奏,还可能由此而引发出相应的情绪体验。例如,一个人买了一个西瓜回到自己的家里,他一面切西瓜一面在想着今天上班时听到有人议论他可能贪污了公款,他感到十分委屈。假如演员在表演这段戏的时候,在感受人物的内心体验有一定困难的话,只是按照一般的切西瓜的速度与节奏来进行表演,就很难会产生出相应的情绪体验。但是,当演员改变了速度与节奏,在切西瓜时,用刀向西瓜狠狠地剁去,而且一刀比一刀剁得狠、剁得快时,就完全可能引发出一种宣泄自己不满和怨气的情绪体验来。所以有时当演员在对角色的情绪体验的把握有困难时,借助于速度与节奏,往往也是种可行的办法。因为,形体与语言的速度与节奏可以产生出相应的情绪记忆,成为情绪体验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出相应的真实的情绪体验来。

从另一方面来看,观众往往是从演员对他所扮演的人物的速度与节奏来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体验,因为速度与节奏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情绪的氛围来感染观众。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那场戏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郑榕扮演的周朴园从开始的不动声色,通过语调上的加强和语言节奏的加快,步步紧逼,一直到他最后严厉地喝令周萍给蘩漪跪下,就营造出了一种氛围。这不仅使观众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加深了认识,而且还使观众感受到了这个家庭令人窒息的气氛,感受到了一家人都生活在周朴园的淫威之下,从而加深了对剧本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速度与节奏在表演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与把握就可以创造出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的情绪、情感和意境来。因此,演员在表演中,应该努力去创造出与剧本的基调相吻合的,在行动中有层次、有变化的速度与节奏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