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夷山什么时候被列为世界遗产」

时间:2023-02-06 17:49:19 来源:厦门卫视

大家好,武夷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夷山什么时候被列为世界遗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6日在福州开幕,这是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福建是著名的世遗大省

现有武夷山、土楼、鼓浪屿、泰宁丹霞

四处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总数量位列全国第5 位

其中,武夷山不仅是福建最早的一处世界遗产

且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身份入选

是福建对外的一张金名片

武夷山风光

武夷山山水秀甲一方

但入选“世遗”

不只因有大王峰的雄奇、九曲溪的秀美……

它的人文底蕴和朱熹密不可分

1 朱熹定居武夷山40年 引领理学风潮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熹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很多学者认为他能与孔子比肩。

朱熹一生穷研孔孟之道,糅合佛道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是朱子理学的大家。

朱熹像

公元1143年,14岁丧父的朱熹随母亲从建瓯到武夷山求学定居。从此,他便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时光。

朱熹19岁时中进士,除了9年在外从仕外,其余时间都在闽北建书院、办学校、收徒讲学。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的栖息之地,并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以其秀美的山水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吸纳了儒、释、道三教,生活于此的朱熹常常出入于佛寺、道观,并向武夷山下的大儒们拜师学习,他集三者之大成,总结出了自己以“天理”为核心理念的思想体系。

一天,朱熹在游览武夷山时,见九曲溪畔的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觉耳目一新,便萌发出在此创建书院的念头。经过数年苦心经营,武夷精舍最终于公元1183年建成。

精舍落成时,朱熹还邀请了地方官员、挚友为其庆贺,慕名而来的文人学者络绎不绝,门徒也纷至沓来,谧静的山中一时热闹非凡。

在这里,朱熹伏案疾书、皓首穷经,为往圣继绝学,开展了奠定他一生成就的著书和研究活动,完成了《程氏遗书》等传世著作。

据统计,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两百多人,其中许多门人弟子及其后人日后成为了著名的理学家和学者。

他们在朱熹的影响下,纷纷以传道为己任,在武夷山著述授徒,创立了数量众多的书院,武夷山也因此成为了理学名山。

《程氏遗书》

2 朱熹与辛弃疾是好友 同游九曲溪诗兴大发

公元1193年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前往武夷山拜访好友朱熹,二人同乘竹排畅游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最富有灵性的水,贯穿于武夷山两岸近十公里的奇峰之间,奔流出18个优美的弧线,又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

朱熹和辛弃疾乘竹排逆流而上,一路上移舟换景,览尽两岸山光水色。二人也因此诗兴大发,朱熹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辛弃疾也写出了《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辛弃疾写道: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有一天朱熹能有更广阔的舞台,能为治国安邦出力。

武夷岩茶

3 朱熹种茶品茶咏茶 以茶修德

在武夷山厚重的人文历史中,武夷茶已经融入朱熹的生活,以茶修德是他的日常。在朱熹的武夷精舍旁边有两处茶圃,有茶树百余株。平日里,朱熹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乐在其中。

在武夷山讲学之余,朱熹时常同门生在山间漫游,或在竹林边设茶宴。在九曲溪的第五曲中,有一块大石头,上面镌刻有“茶灶”二字,它就是由朱熹当年亲笔题写并请工匠刻上的。这块“茶灶”石可围坐六七人,中间有天然的凹坑,就像灶一样,可在上面支壶煮茶。朱熹有一首诗《茶灶》对其做了相关描述:

仙翁遗石灶,

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

茶烟袅细香。

诗中茶趣盎然,引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武夷山拜访朱熹,并同他一起到这“茶灶石”上,品尝武夷茶。

武夷山是八闽大地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自然与文化的宝库。一千年前,以朱熹为代表的文人学子将武夷推到了“闽帮邹鲁,道南理窟”的文化巅峰。如今,借由举办世界遗产大会的平台,武夷山又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殊荣翻开了新篇章。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 撰稿:韩勇杰

编辑:陈锦华

责编:杨青

编审:王海青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