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咏柳》其实并不简单 手法独特「咏柳诗人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什么」

时间:2023-02-07 10:29:19 来源:山人看云

大家好,《咏柳》其实并不简单 手法独特「咏柳诗人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又一个多彩的春天


这首诗历来作为古典诗歌的启蒙之作,妇孺皆知。但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对它不加以深度的理解。详细分析,此诗大有门道。

从结构上来看,作者是费了一番功夫的,通过三个层次来咏柳。这三个层次,就是三个镜头:远景,中景,近景。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远远地去看,远望柳树,经过一冬的萧瑟,此时已然一色青青,如同用碧玉妆扮的一株高树。走得近些,从整体的一色中分辨出了一缕缕垂下的柳条。那么这柳条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个很难描述。但这难不倒古人,只需运用作诗的拿手技艺——善用比喻。用常见的丝绦(丝编的带子或绳子)作比就是了。这个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它既描绘出了柳条那种丝丝垂顺的形状,又表现出了柳条在春光中那种丝滑的光泽感。如果没有后面这一点,那么这个比喻就很普通了,就只是以形喻形了。有了这一点,这个比喻就多层次、立体化了。同时,再加一“绿”字,让这个比喻更具有层次性,同时具备了颜色、形状、质感、光感。另外,有一个地方也需注意。第一句用了“碧”,第二句用了“绿”,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字,更重要的是,这很符合情理。因为“绿”比“碧”颜色更绿、更深,早春的柳树远看是绿中带黄的,还不能完全用“绿”来概括,但是用碧玉那种不全然是绿的颜色来形容就很恰当了。走得近了,柳枝呈现出的绿色才会展现出来。接着再走近,柳枝上刚发出的嫩叶就一一可辨了,这是近景特写。在此,作者没再去描写柳叶的外观,而是发出了一个疑问。一片片楚楚动人的柳叶,是如何这么齐整地出现的呢?作者接着“绿丝绦”的想法去延伸。既然柳枝如丝,那么柳叶就是这丝上产生出来的。怎么产生呢?因为是丝绸布料,那只能是裁剪出来的。而且柳叶在柳枝上,确实很像用剪刀一左一右地剪出来的。由谁裁剪出来的呢?运用想象力,那当然是春风了。由此可见,整首诗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极有逻辑性。一首短短小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看似无奇的柳树从外形上做了生动的描摹,并附加了情感因素,使无形无情的春风变得有形有情,让一树牵引出了整个春天。同时,通过设问的手法,在短短四句中,营造了一个起伏转折,让诗作有了幽微别致的结构。

分析这首小诗,可以发现,它之所以为人称颂,流传千年,是因为它“平中蕴奇”。通过这首诗,可以感悟到,只有对平常事物怀着孩童般的纯真、好奇,才能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在平常中提炼出艺术的精品;只有通过看似平淡,实则高妙的艺术手法,才能把人所共见的事物、场景,人所共感的心思、情绪入情入理、生动细腻地展示出来。平常与不平常之间,是一双心之慧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