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艺术赏析:周军的江淮书风

时间:2021-10-25 15:45:11 来源:

周军的江淮书风

虽然笔者与中国书法第三届“兰亭奖”二等奖获得者周军同为安徽人,但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对他知道得也很少。通过了解,才知道周军师出名门,出道较早,成绩不俗。这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而是周军向来低调问艺、不事张扬,且耐得住寂寞,因而不为人所知。这在当下信息化时代中比较少见,在书法大众化宣传、炒作、钻营、吹捧的浮躁氛围下更显得尤为难得和可贵。

周军书法

周军是此次“兰亭奖”等级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安徽籍作者。这是对他“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淡泊情怀和苦学精神的回报,这是他“面壁十年图破壁”苦行僧式的寂寞之道、取经之路修得的正果。他此次在“兰亭奖”获奖榜上占得一席,给安徽书坛近几年大发展、大繁荣、强劲崛起的腾飞之路又增加了一个不小的向上推动力,使得江淮书风的多元化发展和碑帖整合的探索有了实践求证和多维认可。

从这件获二等奖的作品(右上图为作品局部)来看,其章法形式上和其他几件一等奖获奖作品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都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均为清一色的魏晋一路书风;二是都在正文写完后,再加上若干个小的楷书块形补白,使整体章法具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处处彰显邓完白的书、印精神———“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在字与字之间、字与块之间的结构、布局、留白、呼应等方面有很强的时代感。获奖作者在这一类章法处理上都是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书法家刘洪彪先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经验。艺术成果是在广收博取、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向前一点点推进的,这不足为奇。

周军书法

从这件作品的技法上看,周军汲取了“二王”手札连绵不绝的气势、高山流水的流畅和动感、万岁枯藤的缠绕和老辣,又流露出颜真卿《祭侄稿》的率意、自然的笔法以及浑圆、奔放的笔势特点。他在用笔的表现手法上,还大胆地杂糅了一些碑法中的方笔,使书法线条变得硬朗,有节奏感,更富有弹性和质感。此作既有帖的风骨和韵味,又有碑的霸气和雄强;既有帖的圆润和呼应,又有碑的方折和峻峭,有变化、有个性,丰富了“二王”笔法。

周军书法

此作的点画、使转以及到下一个笔画的连接运动,点与点之间,点与画之间,上与下之间,字与字之间,都有呼应、有联系,形断意连,字断势连,有呼有应。这样的关系才能使作品显得和谐、自然、流畅,不做作,不牵强。

在墨法上,周军注重了墨色的轻重变化,加大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变化、对比。如第一行的“作画”二字,墨色明显加重,暗合了书法的轻重、缓急关系。他加大了作品中的对比反差和视觉变化,使之起到一个引领全局的标杆作用。还有后面的“得意”等字,都有着浓淡、轻重、缓急、阴阳的墨法效果,既制造了矛盾,又平衡了矛盾。这些都体现了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要求。

皖北,是人才辈出之地。古代有周文王、姜子牙、曹操、朱元璋等帝王将相,近代有刘开渠、李百忍、张学群等书画界名流,现代还有史培刚、王金泉、史文涛、白鹤等青年俊杰。周军生活在皖北这片书法沃土上,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从进取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安徽还是“文房四宝”的故乡。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孕育了徽派艺术,也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不朽与辉煌。一个地域艺术的繁荣和文脉的传承并不是孤立的,其历史文脉会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周军在这样的环境下,书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