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却软弱「大宋」

时间:2022-11-17 17:17:11 来源:大江有曰

大家好,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却软弱「大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杨慎说:“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而唐代魏征却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今天借此聊聊大宋王朝的这个“矛盾体”。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赵宋王朝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创造了足以彪炳千秋的辉煌灿烂文化,又是一个军事羸弱的存在,“靖康耻”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先让我们看看宋朝的历史文化辉煌:

经济发达,宋朝城市相当发达,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几十个,首都卞梁(开封)人口达到了100万以上,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宋朝的GDP占世界的45%(一说在25%)以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城市商业文明世所罕见。而与大宋同时的欧洲却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

科技发展的成就,我们说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其中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都是在宋朝发明的,宋朝的各类科学笔记和著作相当完备,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人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学艺术的辉煌,宋朝的文人创造了属于宋朝的文学体裁——词。涌现出了苏东坡、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灿若繁星的词人,《全宋词》收入了一千多个词人,几万首词。

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宋散文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位。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座文学高峰。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宋王朝,却又是一个军事羸弱的朝代,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进攻面前,战与和也成了问题,皇帝们昏聩无道,朝廷中投降派占了上风,抗金英雄岳飞惨遭杀害,制造了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才有了“靖康耻,犹未雪”。

最后卞梁(北宋开封)大朝廷变为偏安一隅的临安(南宋杭州)小朝廷,直至灭亡,被蒙元取代。

为什么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的大宋王朝在军事上却那么羸弱,面对马背上的少数民族的犯边侵扰却屡屡败北、直至亡国?

让我们从宋朝的建立发展中希冀找到“阿喀琉斯之踵”——大宋王朝的致命弱点。

我们总结大宋王朝的这个致命弱点就是与“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它抽取了中华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并在后世消耗殆尽。

可以说,大宋王朝的这种基因缺陷是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初期始就种下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解构一下:

一、陈桥兵变,皇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员大将,在周世宗柴荣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后周的军权。

公元959年周世宗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960年正月初一,传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令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这就是“陈桥兵变”。

二、杯酒释兵权——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后唐朝时代,是“五代十国”时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70余年的大混乱、大分裂局面。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巩固新生政权,让大宋王朝如何长治久安,不至于成为又一个短命王朝。

谋士赵普和赵匡胤一样,对此也早有思考,听了宋太祖的发问,便提出:问题的症结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办法就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宁。

君臣不谋而合,做为宋太祖来说,他更是知道自己就是这样上位的,所以每想到这里,就不寒而栗,虽做了皇帝,也是常常出汗、夜不能寐啊!

公元961年(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口气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劳。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是整夜都不能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问其原因,太祖说:天下谁不想做皇帝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觉得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石守信等知道自己受到猜疑,恐遭杀身之祸,哭着请皇上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

宋太祖缓缓说:人生在世,是很短暂的,不过是追求荣华富贵,子孙多福,后代延绵不绝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家业,朕再与你们联姻,结为亲家,咱们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众臣只得俯首听命,叩谢太祖大恩大德。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在此基础上,赵普协助宋太祖赵匡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系统的改革(从略),概括地说,就是制定了“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方略。

实事求是的说,宋太祖的确是一个深谋远虑、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对国家体制和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很有前瞻性和时代的先进性的,推进了大宋王朝文明国家的进程。尤其是对宋初天下安定、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朝后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证明了宋太祖制定的治国方略显著成效。

但是,让宋太祖赵匡胤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杯酒释兵权”,在削掉了节度使、藩镇的军权的同时,也抽掉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更要命的是,他的子孙们却把“以文治国”方略变成了“以文治武”,严重的走向了歧途,在周边异族群狼环伺的环境下,依然在自我陶醉的温柔乡里,吟诗作画,风月无边,歌舞升平。

三、重文轻武国策下的乱象

1、削弱节度使

宋朝建立之为加强皇权集中,开始削弱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权力,直接降低武将的兵权和指挥管理权限。同时贯彻“以文治国”理念,文官权力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以文治天下的祖制。

2、大兴科举,军队衰落

科举取士是一种进步,但宋朝大大降低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考试从文弃武,文官有优厚的俸禄待遇,武将没有了光明前途,军队没有了士气,更谈不上尚武精神了,这就是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潮流。

3、从“以文治国”偏向到“以文治武”

宋朝由于重文轻武乃至于到了以文治武,把大量的没有打仗经验的文官派到军队去管理军营,带兵打仗,北宋曾经幻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并多次发动对辽、西夏的战役,都是溃不成军。象范仲淹、韩琦这样的文官也被派去代兵打仗。

如果放在今天,我们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防部长都是文职岗位,是否觉得大宋王朝是不是很超前啊!而且超了1000多年啊!你可以这样理解,但不要忘了,今天西方的文职防长和宋朝的“以文治武”完全是两码事,美西负责打仗的是联席会议参谋长,而不是国防部长,更不是宋朝的“以文治武”或“重文轻武”。

4、北宋缺将和狄青的悲剧命运

狄青是北宋名将,屡屡击退西夏侵扰,多次得到皇帝的嘉奖,最终升至枢密使最高的武将职位,但也架不住文臣们的反复参奏弹劾,宋仁宗最终听信谗言,免职外放陈州。

即使如此,文臣们还不善罢甘休,就派使臣去陈州去监视狄青的动向,狄青始终在惊恐和郁郁寡欢中艰难度日,只过了半年光景,就被折磨死了。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在众多参与弹劾的大臣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文臣欧阳修,而且是相当坚决的一个。宋仁宗嘉佑元年,狄青时据枢密使仅四年,欧阳修便向仁宗上《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历史证明,欧阳修只是以自身的怀疑为依据,以莫须有的名罪弹劾狄青,开创了宋朝独特的“莫须有”罪名之先例。

历史上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从狄青的遭遇和命运就可以“窥一斑而及全豹”。

5、商品经济对军队的渗透导致腐败丛生

宋朝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对军队的渗透也是无孔不入,各种买卖在军队中都有,将兵思想严重腐化,到处充满了铜臭味,都想着如何发财,没有心思搞军备训练,人心涣散,纪律松驰,军队战斗力遭受极大的削弱。

6、再看看宋朝的皇帝们都在干啥呢?

在“以文治国”理念方针之下,大宋皇帝们个个崇文为文习文,个个都是文化高手,而且成就斐然。

大家都知道的“靖康之耻”的始作俑者、亡国之君宋徽宗,爱好广泛,对风流韵事没有不痴迷的。尤其是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精于工笔花鸟,他创作的《筠庄纵鹤图》“艺极于神”,形神毕现,栩栩如生;他的书法造诣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独居一格的“瘦金体”。

只可惜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宋都卞梁(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掳走,北宋亡国,这就是“靖康之难”。

纵观大宋王朝近300年,宋太祖定下的“以文治国”方略,文可以治国,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武却不能按邦,最终落得山河破碎,江山尽失。

一言以蔽之,“成亦萧何败亦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