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我和你 哲学书「我在哲学上的定义」

时间:2023-01-17 15:33:20 来源:加油鸭给孩子选书

大家好,我和你 哲学书「我在哲学上的定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很薄又好读的哲学书,6个字概括人生常态


今天想说一本书《我与你》,它是一本哲学书,为什么想说这本书呢?因为作为一本哲学书,它不算晦涩难懂,它很薄只有100多页,不到200页,第一次读压力不会太大,但韵味深长,经得起一读再读的书。


接下来,简单说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我与你》这本书谈论的核心是“关系”。它用两组关系:“我与它”,“我与你”,概括了人的生活常态。先来解释,“我与它”这组关系。当“我”以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时,就出现了“它”,“我与它”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是主体,它是客体。“我与它”的关系产生的结果,是在时空序列的事物,是有限的。


再说,“我与你”这组关系。当“我”去掉了功利的心,与万事万物相遇,就出现了“你”。“我与你”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不存在主客体关系,“我”既是创造者也是被改变者,“你”也一样。“我与你”的关系产生的结果,可以超越时空序列,是无限的。


说起来好像有点绕,来举个例子吧。比如我在公园捡起一片树叶,想着拿回家可以把它做成一副树叶画,挂在墙上。这时候这片树叶与我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利用树叶的价值创造了一幅画,画是这种“我与它”的关系产生的结果。同样的,“我与它”产生的结果,既可以是艺术的结果,如画,也可以是科学的结果,如通过树叶掌握了树木的种属特性等。这个结果是可以界定的,明确的,有限的。


但如果我拿起这片树叶,不观察它的属性和用途,只是望着它,好像它在告诉我秋天来了;只是抚摸它,好像它在跟我说它的一生,从生长到凋落。这时候,树叶这个它就变成了你,我与树叶产生了“我与你”的关系,我与树叶在“我与你”这组关系中都发生了改变。“我与你”的关系产生的结果是不明确的,无限的,无法界定的。“我与你”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没有主客体之分。


同理,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不是把孩子当做工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我与它”的关系(抚养和被抚养,赡养和被赡养),而要是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一起共同成长,相互影响的关系。


辜鸿铭和马丁•布伯,跨越时空的遥相呼应


《我与你》的作者马丁•布伯是宗教哲学家,他所阐释的“我与你”的关系,不仅有哲学意义,还有宗教意味。前一阵子《觉醒年代》大火,看剧被辜鸿铭震撼。以前被辜鸿铭震撼是大学时听老师讲这个人的小八卦小癖好,现在看剧被震撼是因为他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看完剧以后,我去找了辜鸿铭的这本书来看。发现辜鸿铭关于人的理解与马丁•布伯是相通的。他说,人类需要宗教、科学、艺术和哲学,其实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人类的灵魂不满足于现状,需要探索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的是世界的神秘感。因为世界的神秘是压在人类身上的负担,需要科学艺术宗教哲学来消除那些神秘的负担。所以,辜鸿铭认为啊,我们中国人找到了儒学,我们中国人拥有同情心。


细想一下,拥有这种同情心的智慧,实际上也是建立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与你”关系的智慧。因为拥有同情心这种智慧,才可以处理好“我与它”的关系,也就是同情心塑造了辜鸿铭所说的我们中国人的温良的精神。因此,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是比欧洲人或美洲人更优秀更完美的人,因为我们既拥有成熟的头脑又有孩童的精神。辜鸿铭的话真是令人赞叹,这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自信,这里面有他对传统文化烙印在骨髓里的理解和认同。辜鸿铭对中国人精神的认识和马丁•布伯推崇的“我与你”的观点其实很相似,这可以看作两位大师跨越时空的一次遥相呼应。


用《枫桥夜泊》来解释,“我与你”的关系


《我与你》的作者马丁•布伯,他倡导人要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为什么他要倡导这种关系呢?我认为啊,“我与你”这种关系的建立,能够带来一种双向改变的美好体验。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好体验呢?


在这里我想拿一首古诗来举个例子,也许理解得有点浅显,但力有不逮,也只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程度。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重点说说“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


夜半钟声传到了张继耳朵里,生成一种孤寂的体验,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时候的钟声不是告诉诗人或提醒我们当时是几点了,而是作为时空的信号传导到诗人和我们的耳朵和心里。最后出现了什么结果呢?钟声和诗人的心境发生共振,钟声提醒此时是夜深人静,诗人孤身一人又失落又孤独。这种共振也就是“我与你”的相遇。


寒山寺的钟声不是提醒时间的工具,不是它,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中,从“它”变成了“你”,并影响了“我”,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这种美好的感觉被诗人捕捉到,然后记录下来,又因为我们具有同情心,可以感同身受的去体会诗人的心境,所以这首诗里传达的孤寂感才能够被我们体会到,一首诗才可以穿越千年依然动人心弦。


因此,能够写出千古流传的好诗的人,是因为进入了“我与你”的关系当中。而阅读好诗,同样需要我们依靠共情力进入这种“我与你”的关系当中。以上就是建立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与你”的关系,能够带来的美好体验的一个具体例子。


*本文为加油鸭给孩子选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童书推荐可关注今日头条号@加油鸭给孩子选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