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根据艺术概论谈谈什么是美「艺术的多元化」

时间:2022-11-30 18:21:23 来源:神思者

大家好,根据艺术概论谈谈什么是美「艺术的多元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问你“什么是美的?”这个很好回答,帅哥美女、风花雪月……。换过来问“美是什么?”就很难回答。西方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在概念、逻辑加判断,面对“美”的话题用这种思维方式来研究显然力不从心。

关于“美是什么”的话题,在不断争论中形成了一门学问,就是美学。我们很多艺术教学思想上的分歧,都源自于“美是什么”这个底层理解的不同。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美是合目的性。他说自己是最美的美男子,因为他有大嘴巴大鼻子,能吃能喝而且呼吸好。鲁迅先生说焦大不可能爱上林黛玉,对劳动人民来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自然不是理想的伴侣,是不是也和苏格拉底有异曲同工之意。柏拉图说:美在理念。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可感的都是幻像,真实是超越具体可感知可描绘的存在,就是拥有一般意义的理念。毕达哥拉斯说:美是数的和谐(比例),数是一种可知但不可感的客观性存在;中世纪康斯坦丁阿奎那说:“美是道德,是伦理,是上帝的悲悯是人的虔诚,是纯洁的灵魂。”

上面的西方先贤对美的思考一开始就带有客观性,都在强调对个体的超越。但是以我们普通人朴素感觉来看,美却像是主观的,很自然把美和感官联系在一起。

如英国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美是内在的眼睛。”美就是美感,不存在脱离感官的美。休谟说:“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只存在静观者的心里。”没有感性经验,没有感觉和知觉,就没有美。与此同时代的大陆理性派认为,美在关系。狄德罗说:“美不在花本身,而在处在一个怎么样的关系中。”莱布尼茨说:“美是明晰的混乱的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产物。”

美是什么的话题,发展到康德似乎得到了终结。康德美学是一个枢纽,后来的学者很少讨论这个话题。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美是一种特殊的判断,把什么是美的问题转化为审美判断的问题。他认为美不是一个概念,但具有普遍性;美是非功利的,但却有愉悦感;美是无目的,但却又合目的性,还提出依存美和纯粹美、先验论等解释工具。

康德第一次把美从概念中解脱出来,使对美的本质的争论“终结”。一方面是因为康德的论述非常严谨和完备,后续的很多论述都已经被包含在其中而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兴起,走出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哲人们不再谈论美的本质话题,而是谈论美感,谈论什么是美的话题。黑格尔儿认为美感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杜威认为美感是人最后的经验,即美感经验本身就是目的。

存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学开始向东方靠拢,准确地说是向中国靠拢。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迥异,中国思维一开始就不以概念逻辑加判断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诗性的方式表述生命存在的状态。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强调大美不言,拒绝理性语言的分析和描述。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中庸,什么是美,孔子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回答不是概念,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庄子的美是质朴纯真的大自然本身的状态,虚静空灵的自然宇宙是至美的存在。柳宗元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故有”,禅是“心行”的状态,美是心与色的交融,是一种生命状态。

艺术的欣赏,不是概念逻辑判断,而是唤起一种生命情感的状态。以一种超越感性的方式,若获得对生命情感的能动力,就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艺术是提升生命境界的,是超越感性理性的精神活动和生命体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