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照片模糊不清 还能成为大师吗「照片模糊变清晰教程」

时间:2022-12-20 16:45:23 来源:芭莎艺术

大家好,照片模糊不清 还能成为大师吗「照片模糊变清晰教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保罗·罗维西(Paolo Roversi)摄影作品

谈及部分摄影大师的模糊影像作品,人们总能听到诸如“人物都没拍清晰,这也算好照片吗”的疑问。时至今日,摄影早已不仅仅是一项记录客观事物的活动,作为艺术表达的工具之一,其随艺术家的创作需要而呈现出多样的形式与视觉效果。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大师镜头下或晃动或失焦的影像美在何处。

作为摄影初学者,首先需要学会的便是“如何拍出清晰的照片”。在大众眼中,照片作为记录客观世界的影像,其客体理应清晰甚至锐利。被“老法师”们津津乐道的大光圈拍摄方式也无非是为了凸显摄影师欲强调的主体,在背景或物体、人物中择一进行模糊处理,并必然要保留部分清晰内容。这使得许多人更容易以一张照片的清晰与否来判断其优劣。

保罗·罗维西(Paolo Roversi)摄影作品

人们如此对清晰与模糊的审判未免有些言过其实。摄影作为创作和表达的工具,最终的视觉呈现无非是摄影师主观意识的传递和外化,各异的拍摄目的和借由镜头语言所讲述的故事等要素都影响着创作者对视觉呈现的选择。作品的清晰不等于对真实世界的复制粘贴,模糊也并非意味着艺术家在故弄玄虚,那些镜头下的模糊世界,藏着大师们有别于他人的凝视与思考。

01 复写不出的真实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摄影作品

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著作《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中写道:“摄影首先是作为中产阶级闲逛者眼睛的延伸而发挥其功能的。”热衷于街拍的摄影师游走在街头,将他们心目中那些未摆姿势的生活截面留存在相纸上。在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式创作中,相机所定格的画面具有强烈叙事性,因此清晰部分的保留显得尤为重要。

森山大道《Homecoming, Tachikawa》,摄影,33×47.8cm,1969年

森山大道《Nude in a Studio, Tokyo》,摄影,1966年

而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的作品则不然。他深知镜头所记录的永远不能达到最客观的真实,尝试用摄影揭开所谓现实的真相只是徒劳。“‘摄影’的概念比日文中的‘写真’更接近我们在做的事情,‘真实’是不可能被你轻易拍到的。”

森山大道《On the Road》,摄影,1969年

森山大道摄影作品

森山大道摄影作品,30.45×41.9cm,1972年

对照片呈现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镜头前的拍摄对象,而是藏在相机背后的人对其凝视下的“真实”的解读。摄影师在按下快门之前就已完成部分对创作的思考,其主观介入已不可避免。

森山大道力图复写事物的表像,他选择不去等待“决定性瞬间”的诞生,当所见触动内心时便记录下来,其中许多照片看起来混沌不清,带有动态的失焦感。人们从其作品中窥见的并非客观世界,而是由森山大道转述的故事。

02 远古记忆,虚幻若影

杉本博司《Chiesa Rossa》,摄影,1998年

网络上关于摄影流传着这样一种迷思:“别跟我说什么大师的照片模糊也是经典——那是因为不可重复!那个年代相机就那样,别挑了。”仿佛摄影作品已经失焦了上百年,直到科技进步、器材更迭,人们才得以创作出清晰影像。

拍摄清晰的相片需要具备基础摄影理论与技巧,同样,大师们拍出模糊影像也有其巧妙独特的手法,绝不是所谓“器械与技术的局限”所致。

杉本博司《Bay of Sagami Atami》,摄影,1997年

从创作形式到目的,日本另一位摄影家杉本博司与森山大道截然不同。作为极简主义摄影代表之一,时间、记忆、虚无向来是杉本博司的摄影主题。一幅幅照片简单得近乎抽象,在看似毫无生气的画面中,藏有一种清寂的空灵感。他说:“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杉本博司《Lake Superior Eagle River》,摄影,2003年

杉本博司《Bay of Sagami, Atami》,摄影,1997年

杉本博司《Chapel de Notre Dame du Haut I - Le Corbusier》,摄影,1998年

杉本博司《Asahi Breweries》,摄影,1997年

杉本博司《S.C. Johnson Building》,摄影,2001年

杉本博司试图通过这种拍摄技法回到多年前建筑师构想设计的阶段,进入其大脑并拍下脑内的建筑雏形,画面如同设计师在绘写时眯起眼模糊看到的已成型的建筑外观。“相机虽会记录,却没有记忆,于是要把记忆的事交给人类。”

03 光鲜绚烂的梦境

传统时装摄影以凸显服饰妆造的商品价值为主要目标,清晰展示商品细节则是影响照片呈现的重要因素。但在时装摄影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要求不再强调,艺术家们对画面的调度有了更大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尼克·奈特(Nick Knight)摄影作品

保罗·罗维西(Paolo Roversi)、尼克·奈特(Nick Knight)与布鲁诺·阿维兰(Bruno Aveillan)等大师都曾创作大量堪称经典的模糊影像作品;年轻一代中,则以俄罗斯摄影师伊丽莎夫塔·保罗迪娜(Elizaveta Porodina)和英国摄影师莎拉·莫恩(Sarah Moon)为典型。

布鲁诺·阿维兰(Bruno Aveillan)摄影作品

伊丽莎夫塔·保罗迪娜(Elizaveta Porodina)摄影作品

伊丽莎夫塔·保罗迪娜最初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因兴趣使然而开始拍照。在其创作中,人们可以窥见她从心理学领域跨越至时装摄影的发展轨迹。其超现实主义的失真美学模糊了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界限,她利用繁多且复杂的光源设备打造一个个戏剧般的舞台,放映着色彩绚烂的梦境。

莎拉·莫恩则以暗沉、虚幻的画面效果传递浪漫忧郁的情绪。她说:“我从无到有,编造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想象着不存在的情况……但最重要的是,我渴望在拍摄时被感动。”

莎拉·莫恩(Sarah Moon)摄影作品

在摄影艺术中,实像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事物的外在样态,虚像则直指被摄体内里的意境和灵魂。对作品视觉表现方式的选择无非是摄影师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摄影作品的美千变万化,具有无数种可能性。模糊的影像在减去一切干扰主题的因素后变得足够单一纯粹,更留给看客无尽的解读空间。

在古代,皇帝们如何美颜?

编辑、文 谢玮苇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