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什么是美 不懂美无法创作真正的艺术品 「艺术美的根源」

时间:2022-12-24 19:09:12 来源:艺术品牌

大家好,什么是美 不懂美无法创作真正的艺术品 「艺术美的根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郑新安

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一个APP都是一个窗口,积聚了一群人,形成一个社区。这个地不以年龄划分,也不以职业区隔,主要以同一品味人的聚合为主。头条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社区,新闻门户,自媒体矩阵。以前不了解,在玩了近一年的头条才发现,这里聚集了这么多美盲,书画盲,艺术盲,动不动就在那破口大骂?没有一点什么真正的批评。

艺术批评可以,但无需乱骂,胡骂只能说明骂者更无知,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还会招了人骂。本来在这网上,针对这样的喷子,我是不想回应的。但为了泄愤也为了互动性,还是给他们回一个骂才好。不然,不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可惜的是,我都是堂堂正正的实名,这些人连个正名都没有。

人都是有态度的,“人骂我,我亦骂人”。这是白石老人的态度,正合我意。我对那些无知无趣信口乱言的美盲,采用的态度就是大骂这帮孙子。就像鲁迅当年那样,不骂他们个狗血淋头誓不罢休。

好在骂也是一种交流,不骂还不知这移动端有这么多美盲,艺盲,文化盲。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就什么是美,这些个基本问题给大家来一个介绍,让互联网上无数喷子们惊醒过来,明白什么是美?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赶情这平台上有这么多艺术“白痴”,不知好歹,不明优劣,这样下去,中国的艺术发展真的令人担忧。

中国美术再也不能只教技术不教审美了。对此,吴冠中先生早在20年前就呼吁。一个不懂美的民族是最大的悲哀。按说中国人是最懂美的民族,古代无数的艺术精品就说明这一点,而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自吴冠中这一代艺术家谢世以后,当代中国还有多少真正的艺术家,还有多少真正懂美的艺术家?大部分人都变成了一帮子商人了。

大家没有,倒也罢了。最让人痛心的是,一般行业内受众不仅不懂美,还以丑为美,划地为牢,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也许他们还觉得这就是说我的。其实,我是最客观的,绝不胡说。很多人正因为不懂,才在哪说天大笑话。

前些天,我在头条发了个补胎的文字。就有人留言说,“上当了还挺高兴”。“这么小的洞用这么大胶补”。瞧瞧,一看这评论,这些人就根本不了解补胎是怎么回事,也不了解不同店的服务水准。或者都是没开过车的人说的。这种情况在艺术作品的评论中更是非常突出,就和补胎这评论一样,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件作品,不懂这些作品,就在那瞎喷,是很可笑的。

美是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家深切关注的问题。它有自身的规律与法则,不懂美也就不懂审美,不懂审美,画就画不出什么名堂。

美学有三大问题,一是什么才是美,二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三是艺术该如何定义。

美的本质问题已经困扰了哲人们几千年,从柏拉图提出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开始,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提出了无数的关于美的定义。

春秋战国时期《国语》中说,“目观为美”,《墨子》说“目之为美”。这两种说法只是外在形色关系,并没有触及真正美是什么的本质。倒是黄宾虹说过一段话,相对准确。他说“美有三点:其一,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中有美,绘画作品有美;其二,美有内美和外美;其三,丑中有美。”以我看来,除第一条有待商榷之外,后面两条都很正确。其实,美的是主观的一种感觉,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这在美学界已有确定的讨论。特别是对艺术家来说,主观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客观的的美不是艺术家的任务。

其实,所谓客观的美,还是人最早附加上在自然生物上面去的,以至于它形成了一种客观的美。其实,这种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大部分认为美是事物的主观属性,近代之后主观论成了主流。休谟说:“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对于同一对象,一个人可能感受到的是丑,另一个人却感到了美。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感受,不应当企图纠正他人的感受。那句流行的谚语早就正确地教导我们:关于口味问题不必做无谓的争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趣味判断不是认知判断,因此不是逻辑判断而是审美判断,其基础是主观的。”

大部分人都认为玫瑰花或者落日很美,这是人类历史长期认识形成的。这是自然现象,本初无所谓美还是不美。是人的情感认知从而形成的一种传统,于是,后生人群就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美的。

美跟人的主观反应息息相关。一个没有人去感受它的世界无所谓是美丽或丑陋的,或者可以用科学仪器来探测美,都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认为别人的趣味跟自己的不同很正常,不像道德、政治或事实方面的分歧那样,需要寻求统一。

众所周知,部分年轻的女性是美丽的,欧洲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就是一个少女。如果说美在美女身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因为在人类过往的审美经验中,我们形成了一些女性身上美的标准,这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美让我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但美真的并不存在于女性身上,只是我们传统认知在起作用。

一群男生在路边看某个女生走过。有些男生认为这个女人很美,于是这个女人身上便具有了美,美存在于她身上;有的男生则认为这个女生根本不美,全身上下都不美,于是,这个女生身上就没有了美了。有时这个女生人体是黄金比例,是自然的美。但此人心术不正,心很恶,也就没有什么美了。况且,黄金比例也是人形成的固有认知,换个地,并不认为这就是美。

还是心态与感觉起重要作用。美就是主观感受,是一种感觉。美是有多样性的。如一些一质朴为美的人看不惯花俏的装扮,而一些以花俏为美的人则觉得朴素土气,以此为丑。

西方大哲学家休谟和康德一开始就承认,趣味或发现、体验美的能力基本上是主观的,没有什么趣味标准,如果没有人体验到快感就没有美。但他们也都承认,在审美过程中理性会发挥作用,承认一些趣味比另一些趣味高级。他们都认为,审美判断既不完全是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情况存在,有些是主体中间性的,有其社会和文化层面。

如果一个人持有偏见、无知、肤浅,其审美判断不如一个眼界开阔、不带偏见的人。他写道:“即使在风气最优雅的时代能对高级艺术做出正确判断的人也是极少见的;只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锐的感受,由于训练而得到改进,通过比较而进一步完善,最后还清除了一切偏见——只有这样的批评家对上述称号才能当之无愧。这类批评家,不管在哪里找到,如果彼此意见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

康德也承认趣味基本上是主观的,某些东西可能只会让我感到快乐,如看着你自己的祖母的照片时,你会感到悲喜交集,一幢房子会令你想到那是你成长的地方。但别人不会在意,没人会认为他们对此应该拥有同样的反应。康德认为,美感不同于快感,说某个东西美,这是一个没有利害关系的判断。审美判断必须独立于人的经济和性欲方面的欲求。如果一个人参观博物馆时赞叹那些绘画是因为它们很昂贵,或者想着可以偷走卖掉,他对这些画就没有任何审美体验。参观者必须关注对绘画本身的精神反映。

当一个人在审美时,他不关心审美对象的存在,享受的是它在人的体验中的再现。“当说某个东西很美时,我关心的不是它的存在,而是我内心对其再现的感受。人人都得承认,掺杂了一丁点利益纠缠的审美判断都是片面、不纯粹的。”沙夫茨伯里在《道德家》中说,如果你把一个漂亮的山谷主要当做一个有价值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你就不是在看它本身,因而无法充分地体验它的美。如果你看着一个可爱的妇人,想着跟她上床,你就不能充分、纯粹地体验她的美,你的注意力偏离了在你心中反映的形式。

美是纯净的,没有利益关系的判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尼哈玛斯在《幸福的许诺》(2007)中说:“审美判断从不要求人人赞同,美的东西或艺术品都不会拥有天主教般的信众。美创造的是更小的圈子,但每一个圈子的成员都认为它是正统的,却并不认为别人是异端。”

作为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 ,美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不必全面了解美的产生的全过程,只需了解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和多样性即可。因为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品是美感觉的产物,不是现实的复制,它一定是主观的审美。

中国艺术崇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画重外美,艺术己失。画重内美,则美恒久远。

时下,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水平,特别是提高艺术家的审美水平,己是当务之急。

《艺术品牌》,关注艺术创作与艺术生活,乐享幽雅艺术人生之境界;点击右下角订阅关注,交流更嗨!微信号:bf668800公众号:czhen88,尊享订阅,艺术思想资讯乐不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