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春秋战国玉器特点「西周玉器工痕迹图片」

时间:2023-01-02 10:45:31 来源:玉见沈华

大家好,春秋战国玉器特点「西周玉器工痕迹图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十六课 春秋战国玉器的玉质和沁色鉴定方法

介绍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纹饰特点及鉴别特征,今天我们用两堂系列课程的内容分别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玉质和沁色的差别。

一、如何从玉质上看这两个时期的玉器

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对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观察,发现这一阶段玉器的玉器在玉质上,具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特点:

1、除了一些随葬的冥器,用石性很大的地方玉石以外,基本上都使用新疆的和田玉;这一点大家需要了解,对于识别后代的赝品,尤其是近现代的赝品很重要。

因为赝品与仿古作品,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取得制作利润,所以多使用廉价的地方玉石材料中的次品;而仿古的意义是不同的,在仿古最盛行的宋代与清代,官家仿制用料都是上佳的真正新疆和田玉。

所以,简单地鉴别从玉质上就能看出真伪的可能。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网络上或者古玩店铺中,甚至在一些文物商店里,很多标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有谷纹玉环也有“M”形龙佩,普遍都是受沁程度较为严重,但是玉器的材质属于一般的地方杂玉。

这样的东西不用仔细看,就知道是赝品,特别是这种标志性的“M”龙佩,它是战国组佩中的重器,无论是用工、还是用料一定要好于一般的普通组装饰器;所以,尽管人工沁色做得很满,但你稍微仔细观察一下,也许就能从一处小天窗中,可以看到玉器的材质是和田玉还是地方杂玉,很多仿制的赝品玉质呈灰白色,这种肯定不是和田玉,应该是一种石性很大的杂玉。

我们学习玉器鉴定,千万不能照本宣科,仅从书本上罗列的鉴定特征上去对号,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寻找造假的死穴。

以前的课程中介绍过:“料、型、工、纹、沁”。这是鉴定的顺序,也是学习鉴定的不二法门。因为玉器的用料成本就是一道死穴,如果用上好的新疆和田玉,再配上如此精密的雕工,根本不用造假,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也能卖出不错的价格,那些市场上新雕的仿古赝品与新雕仿古玉器的利润差价,其实说白了,就是使用材料的成本差价。

2、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材料选用中,以青玉、青白玉居多,黄玉、白玉较少。

在国内的鉴定圈,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白玉资源稀缺、造价昂贵有关。

这个观点有道理,但也不是全对,我认为这主要与春秋战国时期用玉的习惯有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制品尚未进入流通领域,材料的选用,无论白玉或者青玉的使用选择,应该是以视觉习惯和材料供应为主要条件,在当时并不存在造价上的成本问题,因为运输途径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考虑,白玉并没有显示出其超越青玉的优势。

相反,在这个阶段的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制作中大多选用青玉。

这种状况一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对白玉喜爱并倍加推崇,才将白玉的珍稀价值推向了玉材的极致。

如果大家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从材料的颜色上对玉器进行另一角度的鉴别。

在收藏意义的鉴定活动中,对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纹饰特征的白玉材质作品,也需要辩证的识别,其中不乏存在有大量的真品,但是从实物来看,也有很多清仿与宋仿的可能,这就要看具体的收藏动机与目的,各有其不同的收藏价值与交易价值。

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我们上面介绍过的玉质材料,还有很多水晶、玛璃、绿松石等其他材料,这些在我们以前的文章专题中分别做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如何从沁色上分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沁色,距离现今都在两千年以上,它们基本的生成环境与条件可以参照西周玉器中的说明,这里我们需要补充的是: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沁色

1、受土壤侵蚀较轻的玉器,表面会有土沁与土隔,如果用手电或对日光照射,仍有透视效果。

真鸡骨白沁色

2、受侵蚀比较严重的玉器,经常会出现局部或整体的鸡骨白沁色,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乃至完全丧失了透光效果,以前我专门写过文章,探讨过这个阶段特殊的加工工艺和沁色形成的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一下我以前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时间较久,玉器受沁也比较普遍,但是从沁色的种类与熟坑漂亮程度来看,这一点稍逊于商周,这一点跟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肯定有关系。

(未完待续)

(特说明:建议读者可以点击今日头条同名专栏课程,此文为授课讲义,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视频课程查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