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高跟鞋来源于「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时间:2023-01-06 19:25:33 来源:艺考查查

大家好,高跟鞋来源于「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Christian Louboutin以梵·高的《向日葵》为灵感的Lookbook

高跟鞋是万千女性的心头爱,它是如何发明发展的呢?精巧的高跟鞋也是画家们刻画人物的重要元素,经典的绘画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流行趋势?现代鞋品广告商又是如何利用油画进行广告创意的呢?

高跟鞋的诞生与演变

玛丽莲·梦露曾说过:“虽然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高跟鞋,但所有女人都欠他良多。”严格说来,在发明、改造、推动高跟鞋流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男人们的参与。

高跟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埃及屠夫们为了避免动物尸体的血污弄脏双脚发明了高跟鞋,后来演变为达官贵族和神职法官用垫高的鞋底展示自己的身份。这个时期的高跟鞋,严格来说应该叫做高底鞋,因为它是底部全部加高的。

在血污中不穿鞋子的人们

与现代相似的高跟鞋诞生于15世纪的波斯,不过这款鞋子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穿起来优雅,而是用于战争。那时的高跟鞋是男性的战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马粪带来的困扰,而且还能在作战时牢牢勾住马镫,使骑兵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对付敌人身上,大大加强了波斯骑兵的战斗力。

《伊斯干达屠龙》,波斯细密画,15世纪

另外还流传着关于高跟鞋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当时法国的皇宫里养着许多年轻貌美的宫女,她们耐不住宫廷的单调生活,常常溜出去玩,这时有人献计说:她们之所以一转身就没了影,是因为脚下没有羁绊,若是能使她们行动不便,她们就不能轻易出宫了。于是国王便命人制造出底部加厚的沉重厚底鞋,以限制宫女的出行。

花盆底穆勒鞋

16世纪,现代高跟鞋占领时尚高地要归功于当时法国的一位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她是法国亨利二世的王后,有着美第奇家族一贯的卓越艺术品位。然而,这位后来权倾欧洲的法国王太后在14岁与亨利的政治联姻中并不占优势:她不足5英尺的身高太过矮小,怎么也不算个美女。另外,当时的亨利正迷恋着他的情人,48岁但身材高大、面容姣好的黛安娜。

凯瑟琳·德·美第奇肖像画

为了赢得亨利的青睐,顺利从王后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凯瑟琳命令鞋匠为自己的婚礼制作一双带4英尺高跟的鞋子。这双由弗洛伦萨修道院生产出来的高跟鞋既增加了新娘的身高,又把凯瑟琳的体态衬托得轻盈飘逸,再加上华丽的婚礼服,让凯瑟琳在法国人面前出尽了风头。

卡瑟琳与亨利的婚礼,如果没有高跟鞋,凯瑟琳也不会和亨利看起来一样高。

权力带动潮流,自古皆然。当时的人们模仿上流社会的穿戴,就像现在人们模仿时尚icon一样。“凯瑟琳的高跟鞋”成为权势的象征,“well-heeled”一词甚至被拿来指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法国乃至欧洲,高跟鞋是男女都为之疯狂的鞋款。

Pietro Longhi《牙医》,50×62cm,1746年,米兰布雷拉美术馆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7世纪“太阳国王”路易十四发明了高跟鞋,虽然他不是真正的发明者,但是他确实是最爱穿高跟鞋的男人。由于路易十四的身材只有5英尺3英寸,因此他依靠高耸的假发和加增5英寸软木的高跟鞋来提升自己的威严。同时,他命人将鞋跟漆成红色以示权力。他的这一举动成功带动了其他王室男性成员穿高跟鞋的潮流。

亚森特·里戈《路易十四》,277×196cm,1701年,巴黎卢浮宫

穿红底高跟鞋的查理十世

让人又爱又恨的穆勒鞋

在高跟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一种鞋让女性又爱又恨,那就是穆勒鞋。Mules这个名字也许来自苏美尔语的“Mulu",意思是室内鞋;或是拉丁语的“Mulleus”,指的是古罗马时期三位最高法官才有权穿着的紫红色高低礼仪鞋(Calceus)。

当时欧洲贵族中盛行的高底鞋

最初的穆勒鞋是露出脚跟的,但是鞋底仍全部加高,而将穆勒鞋改造成今天这个模样的人正是集数学与绘画天赋于一身的李奥纳多·达·芬奇,他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鞋底变成了两部分:平面的鞋底与有高度的鞋跟。

最初的高底穆勒鞋

李奥纳多·达·芬奇改造后的高跟鞋发展后期样式

当时,男人们大多穿着路易十四改造的严密包裹整个脚面的高跟鞋,女人们外出也会穿鞋面全包的高跟鞋,但日常中穿的更多还是穆勒鞋。一直到18世纪,穆勒鞋都是女人们在家中最常穿着的流行款式。那个时代的穆勒鞋依然是社会的象征,每天都需要外出劳作的妇女没办法穿这种容易滑倒又不好打理的丝质鞋面高跟拖鞋。

后来在法国流行起来的穆勒鞋

路易十五的情妇、洛可可风潮的开创者和守护者蓬巴杜夫人最爱穿的也是穆勒鞋,这种又窄又弯曲的蓬巴杜式高跟鞋很难用于行走,但丝毫不妨碍它从法国宫廷流行到整个欧洲上流社会的闺房里。

蓬巴杜夫人

因为“闺房专用”的特性,穆勒鞋渐渐就拥有了慵懒、私密的性暗示意味,在那一时期的画家笔下可窥见其端倪:洛可可风格代表画家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的名作《秋千》里那只轻佻飞出的粉红色穆勒鞋,将穆勒鞋的性暗示意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秋千》,83×66cm,1766-1768年,伦敦华莱士陈列馆

随着玛丽王后被送上断头台,流行了几百年的高跟穆勒鞋渐渐淡出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变成妓女的专宠。穆勒鞋蕴含的情色意味被进一步加深了,正如马奈的名作《奥林匹亚》中所反映的。

进入20世纪,穆勒鞋依旧十分有争议,1939年的《Vogue》杂志甚至还很严肃地告诫爱美的女性:“在大街上穿着露脚跟的凉鞋太过露骨”。直到二战后,人们才完全接受大庭广众之下穿着露出部分脚背、脚趾和脚跟的穆勒鞋。

穿穆勒鞋的玛丽莲·梦露

从被人接受到大范围流行,中间只隔了一个名字——玛丽莲·梦露。她选择的穆勒鞋弱化了性暗示意味,以往那些尖头、毛毛、刺绣、水钻、锥形跟等过于女性化的细节消失了。简洁的黑白配色、略呈方形的鞋头、强调力量感的粗跟,都赋予了穆勒鞋中性的气质。

穿穆勒鞋的玛丽莲·梦露

二战前,著名的插画家Gil Elvgren经常给可口可乐、通用电气等公司和杂志绘制画报女郎(pin-up girls)。他笔下的美国女郎有着黄金时代的典型特征:健康、开朗、活力四射……这些画作大大推动了穆勒鞋的又一次大规模流行。

Gil Elvgren笔下的画报女郎

Gil Elvgren笔下的画报女郎

脑洞大开的鞋品广告

进入现代,高跟鞋的作用已经不局限于增加女性身高,更多是为女性带来舒适与赏心悦目的美的艺术体验。其中,鞋履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凭借其经典诱惑的红底鞋演绎着静谧高雅的艺术格调,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俘获了大批爱美女性的心。

Christian Louboutin2014春夏Lookbook

2011年,Christian Louboutin联手摄影师Peter Lippmann,以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为灵感,将艺术史上几幅经典油画名作加以改造,由真人模特扮演画中人物,并将Christian Louboutin的鞋子、包巧妙地融入画面构图之中,呈现出一种摩登与古典的穿越风格,增加了其尊贵的文化内涵。

Christian Louboutin以Franciso De Zurbaran的作品Saint Dorothy为灵感的Lookbook

Christian Louboutin以Francois Clouet的作品Elizabeth of Austria为灵感的Lookbook

Christian Louboutin对高跟鞋的热爱,来自于童年时的他路过巴黎Oceanic Art博物馆,在门前看到一幅显著的图片:一只锥形高跟鞋被两行粗线划掉,告诫参观的女性“善待”展馆里的雕花木板。正是这一艺术化、符号化、夸张化的高跟鞋图案,让他深深被这抹世间最诱惑的线条所吸引。

Christian Louboutin以James McNeil Whistler的作品Whistler’s Mother为灵感设计的Lookbook

然而,对经典油画“下手”的鞋品广告商可不止Christian Louboutin,还有Johnson旗下的鞋油品牌KIWI。2017年,KIWI举办了一场叫做“完整的肖像画”的展览。经典肖像油画看得太多,人们对此已经提不起兴趣,然而看着这些肖像画,你可能会好奇一件事——他们的下半身是什么样的?

经典肖像画

对此,KIWI在此次展览中为经典名画齐刷刷地加上了下半身,只为露出广告中的关键物品——鞋。广告中选用的肖像画跨越了艺术史上多个不同时期,为他们搭配的鞋子也是风格多样。

亨利·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1905年

KIWI以亨利·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为灵感创作的肖像下半身

从蒙娜丽莎的意大利木底高跟鞋到珍妮·萨马里的芭蕾舞鞋,从梵·高的棕色靴子到拉斐尔的鹿皮绒短靴,除了补上下半身,懂鞋的KIWI也让我们看到不同年代鞋子的潮流趋势。

KIWI以经典肖像画为灵感创作的肖像下半身

在“完整的肖像画”展览中,每一组画都配上了一段诙谐有趣的语音导览,既介绍了关于画家和作品真是的艺术史,又巧妙地将KIWI品牌融入讲述中,广告来得没有一点点防备。

“完整的肖像画”展览现场

所谓广告的艺术,基础的操作就是用艺术做广告。广告大师博恩巴克就曾鲜明地说“广告的本质就是艺术”。当高跟鞋广告与油画相遇时,摩登现代与经典高雅融汇出一幅迷幻穿越之作,既是创新也是对艺术的一种回眸。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