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形式多样 韵味十足 中国古代的\\「广告艺术设计」

时间:2022-11-26 10:53:27 来源:冷波观历史

大家好,形式多样 韵味十足 中国古代的\\「广告艺术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的智慧,总是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就比方说,你以为只有现代商家,才会做宣传打广告吗?错了,古代的商家们,做宣传打广告的花样可多着呢。

在一些古代的画作中,在画家描绘的城市繁华景象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广告”的身影。比方说,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些建筑前挂着“正店”、“孙羊店”等招牌,这就是“招幌”,也被称作“市标”。是商人们用来宣传经营内容、招揽顾客的视觉标志。

从“招幌”到“市声”,古代的广告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绝对让你应接不暇,除了种类多样,它们还在古代商业贸易中、信息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是我们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财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些古老的“广告”吧。

现代的“招牌”,古时的“招幌”,吸引顾客的市标

民间的“招幌”形式非常多样,在风格上也不拘一格,通常的有实物、模型、灯具、旗帜、匾额等,有些有想法的商家还会在商品外包装和象征物等东西上做文章,使其更加博人眼球。这些吸引人们视觉的市标主要应用于坐商,也就是有店面的商家,他们需要吸引顾客主动走进店里消费,所以“招幌”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招幌”的起源与发展

“招幌”广告源自于古代最原始的实物广告和标记广告,但由于缺乏实物史料,我们很难追溯它准确的发源时间,但我们可以明确的了解它的盛行时间。有广告必然是因为有商业活动,有商业活动意味着国家经济稳定,民间工业发展迅速,所以不难得知,"招幌"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盛行的。

最初,“招幌”分为“招牌”和“幌子”,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招牌多指店铺的名称,或者是字号,拿现代来比较的话,就是商标。而幌子,多数标志的是店家的服务项目,是一种行标,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营业务。从形态上看,招牌多雕刻在匾额,或者书写在木牌上,字体大小,格式各不相同,各家有各家的特色。而“幌子”,则像是一种“软广”,主要是一种形象表现,没有具象化的模式。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市井商业的繁荣,“招幌”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阶段,招牌和幌子逐渐融为了一体,并且发展出了多种类型。万变不离其宗,“招幌”也可划分为四大类:文字招幌、实物招幌、形象招幌、象征招幌。

明清之后,这些“广告”艺术,也一直被流传了下来,他们就是如今街边的扩音喇叭和大字幅的前身,在如今,广告宣发已经与商业密不可分,但不曾想过,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做广告的想法,我们又如何能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呢?

广告意识的增强,使得“招幌”充满了艺术性、多样性和可观赏性

招幌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古代的招幌广告中,悬挂旗帜可以算是最早的一种方式。悬挂旗帜的出现,同时也验证了人们物质条件的充沛、也证明了商人们广告宣传意识的增强。酒旗就是悬帜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唐宋诗人的诗词中,酒旗也是个经常出现的“主角”,比如杜牧的《江南春》中就有所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的就是江南水乡酒旗飘飘的景象。

宋代之后,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大,商家们更加注重广告的张力,以及招幌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他们请专业的画师,在旗帜上画下各种缤纷的图案,或者请人设计标志,水墨画,色彩画,炭笔画,多种多样,更有甚者,还会请出名的文人雅士来为自己的店铺旗帜题字,以此来彰显排面。旗帜悬挂在外,随着微风飘扬,有的红,有的黄,有的是棉麻质地,有的是丝绸精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形成了坊市中最美的风景线,极具观赏性。

到了唐代,坊市衰败,街市逐渐流行了起来,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稳定,多了更多的交际和娱乐需求,城市夜生活逐渐丰富,夜市就应运而生了。可是在夜里,旗帜一类的标牌根本就无法被辨识,可商家们又有宣传需求,于是就诞生了在视觉效果上极为华丽的灯饰广告。人们在灯笼上写上“酒楼”、“茶馆”等字样,然后挂在门口,等到了夜里,点上烛火,吸引着游子的脚步。试想,在深深的夜里,目光所及是隐约的笼火和繁华的长安城,再温上一盅美酒,如何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

吸引人们听觉的“市声”

顾名思义,市声就是吸引人们听觉的,它和“招幌”最本质的不同,就是一个多用于坐商,一个多用于行商。

古代除了靠开店经商牟利的商人之外,普通的小老百姓也有贸易的需求,有供就有求,当家里的东西自己消费不掉时,他们就会想到兜售,但开店成本又太高,所以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叫卖走商就形成了,这类人群,多是农民,妇女或者底层的百姓,他们身在普通人中,自然最了解普通人的需求,也懂得如何去吸引这些人群。这些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用吆喝声、有韵律的说唱声来吸引顾客,有的懂些乐器,还会边走边演奏,以此来俘获人们的听觉,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

这些“吆喝”有的被时代淘汰,有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出现在相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细细品来,其实也十分有趣。古代时锔匠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职业,说白了,就是上门给人们修剪刀等的人,他们的吆喝一声分成三节,“锔盆啵——锔碗——啵,锔——琉琉盆——啵。”你看,这三句都用询问语气结尾,这是“上门服务”的小贩们的惯有语气。

再比如说,那句因为一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传遍了大江南北的吆喝声“磨剪子来戗菜刀”。这句话也是自古有之,而且在古时,还要更讲究些停顿和拉长声调,得是“戗——剪子来,磨——菜刀”才有那原汁原味的味道。

民俗气息浓郁的中国古代“广告”招幌广告的商业文化特点

"招幌"广告极具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古代商业文化特点,最初的招幌只是作为商家的标志出现,缺乏内涵和新意。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招幌”文化也与传统文学和艺术相结合,在告知人们商业特点和服务内容的同时,开始在宣传上下功夫,注重起了其艺术和美观性,并且赋予了招幌广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除了宣传业务,他们也成了经营思想、传播店铺历史等的文化载体。

这种形式在明清尤其繁盛。比方说北京最有名的“全聚德”烤鸭,在创建最初,这是一家干鲜果店的招幌,名为“德聚全”,象征着店铺主人“以德聚全,以德取材”的经营理念,也彰显着店铺的格调和品调。

沿街叫卖和表演兜售,“招幌”与“市声”的巧妙结合

古代的“广告”发展到后期,随着经济的振兴和文化的兴起,“市声”和“招幌”就融合到了一起,并且衍生出了许多有趣的宣传形式,沿街叫卖和表演兜售就是最好的典型例子。

沿街叫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商形式,小贩们一边展示着自己售卖的物品或者技艺,一边叫卖吸引人们的注意。比方说算命先生会举个旗子喊着“算命”的口号,再比如说,卖糖葫芦的小贩把那一串串红果子串成串,插在草扎上,然后喊着兜售糖葫芦来吸引馋嘴的孩童,你看那红彤彤的一串串糖葫芦在草扎上,让人挪不开眼,刺激着人们的唾液,难道不是最好的实物招幌吗?

表演兜售就更加简单了,街头卖艺人和街头杂技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这些卖艺人在街边搭建场子,然后挂起彩旗和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吸引过路人的脚步,待人群聚集,他们就开始表演,然后向围观的人群索要银钱,就是伴随着那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哩。”

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你是否对古代的“广告”有了些许的了解呢?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传统的文化艺术。

“广告”发展至今,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或许你可以观察一下大街小巷中与现代广告相互辉映的传统市标,也可以留意一下商店门口反复播放的音乐,再或者是偶尔传入我们耳中的叫卖声,它们的历史渊源或许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呢。


参考文献:

《两宋繁华》

《招幌词典》

《中国的原始广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