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大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的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时间:2023-01-20 16:21:15 来源:大理发布

大家好,大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的乡村旅游资源概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9月14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评选结果的公示,在公示的26个艺术之乡入选名单中,大理州漾濞县鸡街乡的彝族刺绣、祥云县东山乡的彝族葫芦笙舞、永平县龙街镇的安吉苗族歌舞在列。

2020年4月至8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和评审命名工作。在16个州市推荐申报基础上,经评审专家组评审,评审命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形成了本次“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知道多一点

【漾濞县鸡街乡的彝族刺绣】

鸡街乡刺绣,自古以来流传民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民族刺绣业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展现当代妇女绚丽风采的平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越来越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鸡街乡彝族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其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图案多以动物、树木、花、鸟为主,抽象几何纹样次之;写实的自然纹样搭配一些银饰的点缀,极具彝族风格。绣品不论是彝族服饰、绣花挎包、绣花钱包、刺绣裹背(专用来背小孩),还是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手机套或其它绣花饰品,都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祥云县东山乡的彝族葫芦笙舞】

“家里火塘熄不得,升斗谷米堆成山,打歌场上芦笙响,跳到天亮脚不酸”,是祥云县东山彝族人对葫芦笙舞热爱的真实写照。据相关史料记载,东山彝族葫芦笙舞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葫芦笙舞是东山彝族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是维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的纽带,更是东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户有火塘,处处是歌场”,无论是丰收喜庆还是礼俗祭祀,无论是稻场丫口还是田间地头,也无论是村头还是寨尾,东山彝族人都会架起火塘,吹起葫芦笙,男女老幼不约而同的围着火塘唱起山歌、跳起脚。

“芦笙一响,脚板就会跟着痒”,吹葫芦笙和跳葫芦笙舞对于东山彝族人来说,不仅仅只是热闹和欢乐,更是节奏的呐喊、生命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他(她)们尽情狂欢,可以驱走疲乏与劳顿;他们翩翩起舞,是对生活、团结、希望及青年男女情愫的寄托。

东山葫芦笙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非遗保护项目,其中曲目丰富、旋律优美,约有近百首。舞蹈动律轻快,以热情、奔放、变换多样为主要特征,有“平跳”“合脚”“跺脚”“甩脚”“追跑”等套路变化。表现形式多以围圆而跳,男女老少肩并着肩、手牵着手。


【永平县龙街镇的安吉苗族歌舞】

龙街镇安吉村享有“大理州苗族歌舞之乡”的美誉。安吉苗族最早是由明朝中叶迁徙而来,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都没有文献记载,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师傅教徒弟等方式来传授传统的民族歌舞。每逢喜庆节日,安吉的苗族群众都载歌载舞来表情达意,以歌舞欢庆的方式来庆祝。

安吉村的苗族会说话就会唱歌——苗调,会走路就会跳舞——打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扎实的群众基础。山歌主要有《望郎歌》《酒歌》《婚恋曲》《新娘歌》《赶马歌》《放羊歌》《追妹歌》《伤心曲》等;舞蹈主要有《大鼓芦笙舞》和《芦笙大鼓舞》两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安吉苗族传统歌舞《嘎蒙卡兜》,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传统苗族文化精华,集合了歌、舞、芦笙吹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迫,变化起伏,错落有致;其中的“邀约”“苍蝇磋脚”“滚松球”“结疙瘩”“解疙瘩”“锦鸡摆尾”“麂子蹬脚”“小鸟喝水”为舞蹈精髓动作。

该舞蹈在安吉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亲和的艺术感染力、较强的美学张力;其舞蹈服饰由生麻纺织而成(全套服饰重约14斤),色彩斑斓、异彩纷呈;音乐取材于苗族原生态音乐元素,质朴清新、节奏明快、美丽动听;舞蹈编排以安吉苗族原生态舞蹈基础动作为本,调度流畅且奔放,展现了安吉苗族打歌这一古老而神秘文化的魅力,塑造了安吉苗族人民对生活充满自信与乐观的民族形象。



来源:文旅头条

编辑:张 元

审核:李政波

终审:席 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