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抽象:设计的艺术「创意设计的概念」

时间:2023-02-04 09:25:18 来源:吴恙设计

大家好,抽象:设计的艺术「创意设计的概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丧葬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礼之一,从隆丧厚葬到简丧薄葬,殡葬改革连续推进52年,几乎贯穿整个新中国历史的殡葬改革,似乎遭遇了小小的尴尬,而节约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却是始终不变的方向,殡葬改革:迈着沉重的脚步继续前行。”

这是在《老梁观世界》中说中华丧葬礼仪文化的结尾语。



其实,说起殡葬问题,是一个严肃又沉重的话题。

历史上,我国长期以土葬为主,因为支配汉族的思想是“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以土为本,入土为安”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可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更加尖锐,大量营建灵塔国,公募等建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死亡的人口将近1000万人,每年至少占用十万亩的土地,而且还得有2000万方的木材和大量的石材很浪费。

在美国,传统的丧葬是土葬,近年兴起了绿色的殡葬,不建墓室,不用化学品进行防腐处理,棺材仅需100美元的硬纸板做的。“绿色殡葬”不仅有利于环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殡葬费用。

在德国的一项调查,德国60%的人选择传统的土葬或火化后入墓地,而费用也平均要花费5000欧左右。

那日本人对于身后之事的安排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形式也极其复杂,电影《入殓师》中就方方面面体现出了日本人对死者的态度,而遗体“魂归故乡”是必不可少的,如此,日本是世界上丧葬费用最昂贵的国家之一也就不足为奇。

如此可见,殡葬问题实际上也困扰影响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无论是东西方什么国家,哪种教派,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都认为身体死了但灵魂是不会死的。而文化制造了习俗,不同的文化就派生出了不同的丧葬习俗。

关于殡葬未来,不得不迈着沉重的脚步进行。但是在科学与技术日益壮大的今天,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天,某种多功能殡仪馆的诞生可以解决这个即兼备人们传统习俗又不损伤人文情怀的殡葬问题,这一点,我坚信无比。

在意大利游学期间,在米兰曾听一位叫做alessandro的教授给我们上课,就谈到过关于死亡和坟墓,他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也非常抽象化的关于殡仪馆设计概念。





整体概念的分层示意图


内部设置更像是一个“图书馆


多功能概念坟墓剖面图





每个人的回忆都是一座坟墓,这坟墓埋葬着各自的过去,正因为有我们的参与,它可以成为一座花园,所以在他的概念设计图里把未来的殡仪馆假设建在法国巴黎的蓬皮杜中心,这完全把传统庄重严肃的殡仪馆设计成了时尚高雅的地方,让人倍感亲切。他认为死亡也可以是件快乐的事情,对于坟墓,观念里它就是一座坟,埋了就看不到了,可他把坟墓设计成一个什么都有的墓园,类似图书馆,在这里我们可以购物、吃饭、看书,一切都由高科技智能化的操作,不需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会铺张浪费和污染环境。



在未来坟墓的概念中,故人会在这里以“小盒子”的形式安置,如果亲朋好友前来缅怀,智能化的管理可以帮你尽快安排

周围环境以人文关怀为主,可以购物,吃饭,看书

同样它还兼具与精神需求相关怀的基础设施配置。当我们想念一个已故的亲人、朋友、恋人,只需要在屏上轻击,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就会配对成功,让故人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故人也许不会在以照片的形式出现,或许跟你面对面的是生前生活中的流动画面。

对于墓园的周围,可以建设一些宾馆等休闲项目的设施,让这座墓园不再冷冰冰而更加有人气,一切都以人文关怀为主,不需要太豪华,因为这里就是最豪华的墓园,在我们走累了、疲倦了、想念“他们”了,就可以过来看看。

整个墓园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它智能化的装载着那些故人的身体,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也许这种大胆概念化的设计只是老师的一个美好愿望,但我认为绝不是异想天开,谁都不能预测未来的某种不可偶然性。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是由那么一些被我们称为“先知”的人,预先设定了发展的轨迹,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得以获得大大超越原有预想的“改变”。

所以,我永远坚信:设计可以拯救国家,也可以改变世界。



艺术与创意的分享、创新与设计的制造;

更多精彩设计分享,敬请关注 EMC!

官方网站:www.sz-wy.com

官方微博:吴恙设计

官方微信:EMC-Group2013

免费热线:0755-25163680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