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收藏百科:龚贤的《茂林清泉图》

时间:2021-09-03 09:45:14 来源:

龚贤的《茂林清泉图》

1.jpg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号半亩、柴丈人,别署甚多,如野遗、半山、半庵、蓬蒿人等,江苏昆山人。他大概在少年时代移居南京,曾参加过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他在外漂泊流离,曾迁至扬州、泰州、海安等地;入清后,隐居不出。1666年,他定居南京清凉山下,筑半亩园,卖画课徒,生活甚为清苦。他与当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他工诗文,著有《香草堂集》;擅行草,取法米芾,但又不囿于其法,自成一体;精绘画,尤精山水画。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他“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其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

龚贤以董源、巨然的法度为“本根”,以“二米”、高房山的墨法为血肉,以吴镇、沈周的笔法为骨骼,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最终形成浑朴而不乏秀逸的绘画风格。他的画浑厚沉郁、秀润灵动。现代画家黄宾虹、李可染的绘画都从他的墨法

中获得了很大的启迪。龚贤既注重学习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其创作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这一点,我们从他的《茂林清泉图》(见右图)中能明确地感受到。

《茂林清泉图》为水墨纸本,纵79厘米,横38.2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龚贤认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为山水画“四要”。在丘壑布置上,他讲求“奇而安”的格局,物象安排既要真实,又不能流俗、不能一般化。像这幅画,他就没有用传统的“三远法”构图,而是仅截取山体的一部分做特写处理。用笔上,他主张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要“欲秀而老”,秃笔与尖笔兼用。他认为,用笔既要准确、简练,又要流畅、有变化,尽量避免刻、结、板之病。明末清初画家程正揆曾说龚贤的画“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很好地点出了龚贤用笔的特点和成就。龚贤此图用圆润、苍劲之秃笔勾屋、皴山、画树和点苔,笔触老辣朴拙、沉着稳重。在用墨上,他以积墨法见长。他的《茂林清泉图》虽未用泼墨法,但画面却有氤氲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用墨的特点。他用苍劲的中锋画山石、树木,并用积墨法反复皴擦积染,墨色虽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的变化。画家仅在山石的亮部留出些许空白,山石轮廓用线劲健,墨色浑厚、沉郁,具有强烈的画面效果。画家成功地表现出江南树木茂密滋润以及山石幽深的特点。

龚贤作画最擅用墨。他主张墨气要厚、要润。他发展了积墨法,力求作品苍浑而润泽。他以干笔作墨骨,再层层皴染,使山石、树木具有鲜润、沉厚之感。这种画法适合表现江南湿意浓郁的山水景色。此法让他的画作有一种沉郁、静穆的气韵。

龚贤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表现画面。其画分为两类———“黑龚”和“白龚”。前者墨色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他在《半千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茂林清泉图》中,房屋刻画得极为简洁。在周围笔墨的映衬下,屋顶和墙的留白似乎透出了光亮。山石的暗部墨色浓重,反衬出山石的亮部。飞泻的春泉给画面增添了秀逸之气。整个画面用笔老辣、浑厚,墨色浓淡对比明显,给人以苍浑而又清润的感觉。

龚贤虽然是以画家的身份立名,但他视绘画为“众技中最末”,所以更愿意以诗人的身份立世。他交往的也多是文人。他的好友中有不少是提倡“经世致用”的复社中人,如顾与治、屈大均等。他晚年与孔尚任、周亮工等人相交甚好。我们从《茂林清泉图》右上方的题诗“静壁春泉一道飞,白龙藏影见斜晖。谁家草阁迁无际,半醉支窗向翠微”中,可以窥见他的诗思与书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