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赏析:记江淮铁蒲老人

时间:2021-09-04 07:45:01 来源:

记江淮铁蒲老人

铁蒲,原名张蒲舲,1926年生,幼年生长在淮河岸上安徽凤台的商户家庭,父善诗书。少年时期,国难家破,父丧而失学,开始了他苦学一生的命运。失学之后,因求学若渴,又入私塾三年。1943年,他看到《大公报》上刊登张大千函授的广告后报名学习,给他播下了学画的种子,继而画家武霞,启蒙其学画,他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历经漫长的艰苦岁月,他曾灯下鸡声,深夜苦学,曾远途跋涉,自荐求师;曾在奔波度日中,在破屋中习画,如醉如痴。他的小屋,一盏油灯,两屋通光,东室铁蒲作画,西屋儿女课读作业,直到深夜。“文革”期间,遭受冲击,下厂劳动,不管风吹浪打,仍然逆水行舟,在极简陋条件下夺秒争分,坚持自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风浩荡,政策落实,他调回单位,干劲倍增,单位画室优良的条件促使他焕发青春,广汲百家优良。他曾游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师造化,求名师。在南京参观石鲁画展后,使他大开思路,大变画风,结合潘天寿“骨气、霸气”之谈与赖少其来函“诗、书、画一脉承,博中求精”之教,茅塞顿开,这时才知道“万物皆画本,触目有诗情”。如何对待本身的艺术道路之前景。他初步主张以书法用笔,诗的意境,塑造中国画风格,这就关系到又须学画又须学书,又须学诗,不能空谈理论,这就更加紧张了!时光更成为最贵重的宝贝,这时已年过半百了。他62岁那年,不幸骨折,卧床时间较长,他又函授于长白山诗社,病榻作业,充实诗学。家运的不顺又接踵而至,老伴又腰骨、腿骨、脑部三处开刀,儿女远在外地工作,孤独而凄凉和长期住院生活,迫使他在患难中刻苦钻研,在病榻之侧,一张木板,几支笔,他注射吊针,手握画笔。仍然孜孜不倦,昼夜挥毫。当时,为了在合肥办展,他曾一手拄拐支撑断腿,一手握笔忍痛挥毫创作作品。他与子张海于1988年合肥举办“父子书画展”。

1994年又赴深圳于博物馆举办“铁蒲书画展”。两次个展,都很成功,合肥获“铁老、铁笔、铁骨”之赞(笔名铁蒲,赖少其据此命名)作品墨竹被外国友人购藏;深圳个展,声誉大振,有“丹青宿将”之评,作品畅销,巨幅群鹰图成交价达四万港币,墨竹一万元(深报刊登),全场展品相继售出。由此,铁蒲书画誉满南国,深圳景区相继邀请,数年来在深圳留下大批作品。1998年,他已73岁,又亲赴深圳,奔走事业,在“海天出版社”出版《铁蒲书画集》,赖少其题写封面。此后活动,主要秦皇岛、北京、山东,均获大奖。2001年应邀赴浙江金华市卢浮宫筹备处及浦江艺术节留下大批书画并撰“浦江颂”长歌(《金华日报》、《浦江报》刊登),去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金秋,就邀以七十八高龄,拄杖负笈赴香港参加世界华人第七届艺术大会,作品在香港大会堂展出,墨竹获银奖。

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法自撰诗入编,授予中国当代书画名人称号,特邀赴京。省美协通知其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展”等等。铁蒲的一生是历尽坎坷、逆中求进的一生,他学艺如饥似渴,却没有过一天科班培育的福气,更没有良好学画的环境,倒以坚忍不拔的锐气、艰辛的血汗浇灌成长。溢于笔端,得来了“三铁”的评赞,这棵“久经风雨不知寒的老树”,虽生长在小县荒坡,却花果累累,秋实满枝。历经数十载千锤百炼,铸成铁蒲超脱不俗的作品风格,古朴中见奇肆,风骨中见精神,苍劲中见功夫,“画以书入,诗从画出,熔三者于一炉,由于锁尽春华,今虽年届耄耋,仍在笔耕不辍,走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艺术道路,创造未来,奉献社会。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