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赏析:画家王小古

时间:2021-09-16 07:45:17 来源:

画家王小古

画家王小古,原是山东临沂教师进修学院教授,1982年病逝。他的一生,是勤于创作的一生,也是献身美术教育事业的一生。

blob.png

1915年,王小古生于江苏灌云县,因家境贫寒,为了尽快分担家中生计,他早早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在家乡教书。1937年初,他好不容易找机会进入苏州艺专深造,努力钻研各种绘画知识和美术理论,临摹了大批古代书画作品,为自己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可惜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学校停办,他不得不又回到家乡任教。

王小古是在1948年来我们山东工作的。他第一次参加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就有三件作品入选,不但获奖,还有一件作品进京展出。1956年以后,他曾两次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他以菏泽牡丹、平阴玫瑰为题材创作了两幅巨制,立意新巧,格调不凡,受到多方好评。他一生创作当达数千幅。1982年秋,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山东省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次牡丹画个人展。此展是他自1963年以来七次去菏泽写生的总结。展览筹备时间虽然非常短,但很成功,反响很好。

blob.png

王小古在花鸟画创作方面是下过一番苦功的。青年时期,他曾专习恽南田的没骨画法,小写意则学王小梅的风格。无论学习哪家,他都注重写生,注意观察物象在四季中的变化。如他画的牡丹,是取春天的花、夏天的叶、冬天的枝干,使花、叶、枝干各有特色,极具神韵。一般牡丹画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花上,着力描绘,王小古也不例外,但他同时还在叶片上狠下工夫,除使用藤黄、花青外,还加少量三绿,使其格外出神,生机勃勃。有时,他还在部分叶片上深深罩一层胭脂,这又使他笔下的牡丹格外艳丽。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叫“偷用”。这些别出心裁的处理,如果没有精心观察和反复试验,是不容易掌握的。即使这样,王小古还是长期坚持自种月季、牡丹,观察它们在风、晴、雨、露中的细微变化。他还与花农交朋友,虚心求教,并将自己画的各种牡丹让花农辨认。当花农说出的名字和他所画的不一致时,他就不断修改,直到准确画出为止。日积月累,他能辨认和画出的牡丹不下百余种。

写生是为了创作。王小古也这样认为。而且,他的写生常是带了激情的。他曾说:“艺术创作要用感情打动人。没有激情的作品,是不会有多大感染力的。”他觉得,有了激情,一草一木都能动人情思;缺乏激情,即使眼底繁花似锦,笔下也难表达万一。画家应该把“气韵生动”当成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气韵”,指的就是精神,就是激情。有一次,他跟我们举例说,他青年时代教书时曾见过一幅恽寿平的桃花,虽是四尺中堂,但只是从画幅一侧伸出一大枝来,无数待放的花苞,只有一两朵是全放的,水灵鲜活,妍媚无比。当时他就想,如果花都开了,该会是多么美啊!像这种意境,画家缺乏激越的情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1982年,王小古被山东艺术学院聘任为教授,回乡搬家途中,他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而去世。就在那之前一个多月,他来济南住珍珠泉宾馆,我曾在一天下午下班后看望了他,并邀他和我共进晚餐。饭后,我又随他回到房间,继续交谈艺术上的一些问题。当我问及怎么才能画好鸟的眼睛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眼照上唇安。”我听后恍然大悟,从心底里佩服他的学养。分别时,他从自己带到济南的一捆画作中抽出一张,很快题了款(见左图),给我留作纪念。

我执意不肯,他说:“此画已落了您的名字,别人不好用了,就留下吧。”我看他态度严肃、真诚,也无话可说,就收下了。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如今见画思人,引起无限感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