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绘画性”的对比

时间:2021-09-30 13:45:15 来源: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绘画性”的对比

中国画艺术是世界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越是搞外国的艺术就越喜欢自己民族的艺术,越能看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好。本文试图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绘画性”进行对比,谈不上多有学术价值,只是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而已。

我们能不能把传统中国画与西画做一对照(“中国画”与“西画”这两个词用得不一定准确,这里暂且按照人们的习惯叫法),找出两者的基本差异呢?有的画家强调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能,认为东方绘画的基础在哲学,西方绘画的基础在科学;也有论者提出,西画是以人为中心,而中国画则讲究万物一体。这都有一定的道理。当代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令人惊叹。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画种,而且可以更好地创作。

无论是整体布局的安排,还是个别形象的塑造,中国传统绘画都与西方写实绘画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绘画没有什么模仿式的写实(尤其山水画,是再现“第二自然”),并且是用散点透视法表现物象。这种散点透视是观念中的规律,不是事物自身的规律。中国画与西画一样虽也使用明暗手法,但只表现为色彩的虚实变化。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讲究留白,讲究疏中有密、密而不闷。中国传统绘画不要求受光面一致,只要能表现出物象的体积就行。中国画有自己的表现语言。这种独特的表现语言,是画家将思想感情再现于画中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也是中国画的民族风格所在。

西画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时达到了古典绘画的高度完美。西画的题材主要以人物为主。无论是古典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写实主义,都讲求逼真地表现物象。

中国的人物画,由晋、唐到宋,再到元、明,在写实上没有什么发展,而是趋向保守和概念化。清代时,写实人物画虽有所发展,但仍明显逊色于同时期西方的写实人物画。中国绘画史的这个趋向,不应简单地以“特色”二字来解释。自宋代开始,虽然传统人物画没有太大的发展,但山水画、花鸟画都取得很大的进展。人物画在中西绘画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状况,这是因为其内在因素在起作用。虽然18世纪后,西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慢慢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但直到19世纪末,西方绘画仍以人物画为主,且画得越来越精。

blob.png

中国传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西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几经曲折,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至少三变倾向。意大利的一些画家对人体的结构比例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有深刻的研究,为写实绘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中国人物画,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多数人认为,宋代绘画为中国画史上写实画的高峰。其实,那时的工笔画虽很精到,但与西方古典绘画比起来,写实水平差远了。事实证明,中国画从未达到过像西画那样高的写实程度。但从古到今,中国传统的大写意画始终没有脱离写实,而是一直注重对自然物“形”的刻画。

blob.png

西方绘画

而西方绘画从19世纪末印象派开始,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由写实主义发展成抽象主义、构成主义,完全摒弃了对自然物“形”的刻画。这是与中国绘画最根本的区别。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绘画性”这个角度来探讨。用美学语言来说,“绘画性”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它可以写实,但不能完全照抄自然,而应注意借鉴、取舍,这是它的发展原则。

中国画的写实性,到宋代发展到十分成熟的程度,出现了《清明上河图》这样描绘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杰作。宋徽宗主持的画院中,也形成了过于追求状物精微的风气。但很快,中国画就不再单纯地追求写实性了。

西方的写实绘画不仅发展了“写实”,而且也发展了“绘画性”因素。可以说,西方绘画“写实性”的提高,其实是“绘画性”的提高。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写实绘画技法已发展得比较齐全,而油画还停留在单纯使用明暗法、概念性的色彩和刻画人体的正常比例上。因此说,这时期只是西方绘画向自然写实绘画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17世纪,伦勃朗开始使用厚涂技术画画,增强了物象的体积感,也加强了作品的“绘画性”,这使西方的“绘画性”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色彩运用方面,19世纪的德拉克洛瓦突破了古典绘画的概念化局限,用色讲究对比,用笔自由、奔放;戈雅和杜米埃在人物造型上更是大胆、夸张;席里珂还在创作中改变了人物的正常比例……这些都说明,西方写实画除了要求人物比例准确外,还要求在造型、用笔和用色方面与真实物象拉开距离,这既使作品的“绘画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促进了写实绘画的发展。

19世纪末,印象派产生。数十年后,他们把作品的“绘画性”推向一个新阶段。印象派特别注重色彩,放松了对自然物“形”的要求,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变形理论。之后的立体派也只是把自然物象的“形”作为破坏平面造型的手段。其后的抽象主义则完全丢掉自然物象的“形”,把画面变成“平面形态学”式的装饰绘画。这些装饰绘画又蕴涵着中国画的一些韵味。如马蒂斯的画,笔法像中国画的笔法,用线如中国画的走线,墨色有中国画墨色鲜活、厚重的韵味。

回过头来看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中国画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从两千多年前晚周时代的楚国帛画到现在的中国画,好像都遵循着相通的画理,如以线为主、平面展开、突出意象等。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放弃了刻意求工、模拟对象一路,这不同于西方绘画。可以说,中国画是先存观念最强、“绘画性”最强的画种。

通过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绘画性”除了表现物象的自然形、表达思想感情外,还要表现技术方面的形、色效果。

中国传统绘画既不主张过分写实,也不主张丢弃对自然物“形”的刻画。从中国绘画史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传统绘画逐步抛弃模仿,而开始理性地主动实践。中国绘画更趋向观念性,达到了人与画精神上直接相通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很好地利用了“绘画性”的结果。

在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今天,我们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怎样的前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不像西画那样拐大弯儿、走极端,但也一直在变。有变化,才有发展。“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以百亩。”(屈原《离骚》)愿中国画和西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园地中芬芳怡人的兰与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