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书画展览:“炒”亦有道

时间:2021-10-02 11:45:01 来源:

“炒”亦有道

炒作问题,我亲眼见的、通过媒体了解的以及社会传闻的事例的确不少。是啊,书坛存在炒作问题。然而,哪里又不存在炒作问题呢?

究竟何为炒作?一下子好像又说不清。《现代汉语词典》中“炒作”一词是这样定义的:“①指频繁买进卖出,制造声势,从中牟利。②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反复做夸大的宣传。“内事不决问百度”。“百度百科”中对于“炒作”的解说是:炒作是一种新型传播模式,就像你在热闹的街上放广播、贴大字报一样,再正常不过了。所以炒作首先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人们不能歧视它,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它。炒作,新时期一个为某种行为而发明的动词,不应该被贴上恶俗的标签,或者被认为有冲击道德的嫌疑。炒作是一种不断翻新的商业技巧,基本的目的是吸引人气,也就是大众的注意力,最终目的是博得名气和金钱。炒作是一种切中受众心灵敏感区的智慧,所以炒作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不是什么人都会炒、炒得好的。我们很难想象,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炒作,人类文明将会怎样。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很难去伪存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知识和文化认同。好东西真的需要炒作,才能让大家知道、让大家记得、让大家去消费和体验。试想一下,如果好的电影、好的音乐、好的电视节目、好的艺术作品、好的风景第一时间得不到更多大众的关注和欣赏,失去市场的支持,那么它很快就会衰落,因为广大受众才是他们创造、发展的原动力。炒作其实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一种机会: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大众,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匹配的受众,完成和真实市场的对接。同时,炒作还能制造更多的诸如神秘、诱惑、气质、品质等剩余价值,让这个行业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从而做大市场。

读了这些,大致便知道炒作是怎么一回事了。总结起来,炒作的主要途径是反复宣传,炒作的主要技巧是制造话题,炒作的主要目的是博得名气和金钱。

炒作是从无意炒作的话题而总结升华出来的。人要有名,就得有话题。当年郗家选女婿,王家子弟都纷纷搽脂抹粉、梳装打扮起来,而王羲之却于东床袒腹而卧。我不清楚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按王羲之的人品风度,当属无意。这成了话题,为王羲之赢来了名声。

他的小儿子王献之,从其父及其父的一个代书人学书。别人问他跟谁学的书法,他却说有一只神鸟左执纸而右执笔,教其学书。这个,显然是瞎掰的,属于有意炒作。但这个炒作炒煳了,是失败的,孙过庭就批评他“假托神仙,耻崇家范”。米芾不知道是生理有问题还是心理有问题,洗手不用毛巾,“拍手使干”,有洁癖,跟别人不一样,成了话题;他爱石,见美石,躬身下拜,呼石为兄;写书信时,因末了总要加上一个“再拜”客套,他竟真伏在地上拜上两拜……是有意乎,还是无意乎?说不清。说不清,就真假莫辨,这为他赢来了名声,说明米芾老儿是炒作高手。

我记不清在哪里读到过:白石老人居京师时,有一年街头有卖白菜的,白石老人提出以一幅水墨白菜换白菜若干。谁知卖菜人闻听大怒,以为碰上了牛二之流,想以二尺废纸骗取瓷丁丁、白生生的真菜。白石翁算是对牛弹琴,把这个逸事弄砸了。然而世易时移,白石老人的画越来越贵,演砸的逸事,就越令人心里发痒,感慨而戚戚焉,就如读了《聊斋志异》,生出些“怎么不遇见狐仙吸我的阳气”之类的痴想。这事,于是也就成了话题。据林散之说,日本人到南京拜访他的时候,他身体尚健,按他的惯例,必起身恭迎,与东瀛同道欢聚一堂。

而主事者不肯,让他坐在轮椅上,日本人一个一个进屋谒见,且散之老人不起身,只在轮椅上与对方的手轻轻一握。如此,方显出我天朝书法巨擘的尊贵。这显然属于策划、炒作。炒作的况味,或许与散之老人的脾性不合,然而效果甚著,他成了“当代草圣”。李刚田老师曾说过,一次他陪同吴丈蜀先生登山。

至山顶,看到一群小伙子在打扑克。吴丈蜀先生怒不可遏,斥之曰:“当此大好河山,汝辈趁此青春年华,却在这里打扑克,真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那帮年轻人似觉得遇到了怪物,也觉得“婶可忍,叔不可忍”,乃作势欲殴老人。李老师急劝解,挽吴先生走避之。这事要搁到两晋,估摸也会被写入《世说新语》。吴丈蜀一生不娴炒作。恐怕到现在,他的文名、书名,还是不够彰显。大抵前人炒作,在有意无意之间,适我所适,待别人去发现话题。而炒作的目的或者效果,也多在于名而不在于利。这是未进入商业化时代的炒作特征。

而商业化时代,炒作则明显地来自于策划,炒作的目的直指金钱,炒作的途径,则不仅可以造逸事,也可以造丑闻。演艺界向来比书法界泼辣,在商业化运作方面,超前于书法不知几千里。因而,演艺圈的炒作,可以说是书法圈炒作的榜样。上春晚、获奖、演好莱坞大片,算是走的正道;而走光、艳照、视频、劈腿、吸毒、包养等,走的是邪道。

话题多了,亮相的机会就多,名气就大,赚的钱就多。当然,时至今日,人们在潜意识中对书法的高贵血统尚存敬畏,下三滥的招数还不能大行其道。因此,书坛的炒作,大多还是走的正道。日前看一个综艺节目,看了一些人在台上的表演,不觉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演员的无所顾忌,远在书法人之上。而一个很“麻辣”的评委,也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说,要出位就要做到八个字———旁若无人,死不要脸。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吾辈书法人,其实已经谈不上“文人”了,但文人的扭捏还是有的。

要脸的炒作,金钱、权利和人脉三位一体,在主流活动中出人头地、挣位挣钱。在主流世界、上流社会中呼风唤雨者,背后是否藏着一个“小”?不好说———说了你要拿出真凭实据,否则就是诽谤。比如,某组织的头头儿当初上位是否花了钱?是否找了有关领导?获某活动奖项,是否有背后的交易?是否存在还没评选就知道已经获奖的事?说不清。说不清的事咱就不说了,自古成者为王败者寇。

最大的炒作者,当然来自于权利和金钱的中心。也只有居于中心,才能卷起最有力的漩涡。它以名正言顺甚至伟大的借口,指向巨大的名气和利益。只有时间才能澄清炒作者的浊浪,因为历史只认作品。而人,只是作品的注脚。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写得好,这种炒作就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要的。写得不好,即使披着身份、地位、金钱、荣誉的外衣,最终冠冕堂皇的炒作也会沦为无耻和无聊。

不要脸的炒作,瞄准社会的软肋,频出恶招、怪招,也能达到目的。这个社会,不炒作又能怎么样呢?书法的受众,特别是消费者,无可讳言,鉴赏水平有限,这就为不要脸的炒作留下了生存空间。当有些许身份、地位、荣誉、金钱以及学问的人还在扭捏作态之时,这类炒作者早已对生存法则了然于心,而得心应手地开“炒”了。

于是,恶俗不堪的作品被屡屡宣传,自封的称号肉麻得不可向迩。他们手执指挥棒,指挥着不明真相的群众,同时也指挥着明乎真相的内行。客观上,崇拜和诅咒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炒作者,则轻松得意地解决了当下的生存问题,且衣轻裘、嚼甘脂、骑赤兔,嘿嘿地看着你笑。

转念一想,义愤填膺地写这样的文章,又能如何?既不能遏止炒作,也没有说清炒作的是是非非,莫非还期望发表、略增文名?也是一种炒作和标榜吧?打住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