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赏析:阿日扎的小学生

时间:2021-10-07 11:45:18 来源:

阿日扎的小学生

《阿日扎的小学生》,是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于小冬的油画新作。展于2008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是展厅中最为吸引观众驻足观赏的作品之一。

此作如国画之长卷,全画横向画成4幅,各幅亦可相对独立欣赏。这里刊出的是自左向右全画的前半部分(见图一、图二)。全画共29个小学生,一字长蛇地延伸开来,一望可知都是藏区牧民的孩子。他们没有统一的校服,看上去,年龄也有大有小,个头高矮参差不齐,服饰各异,神态有别,女孩略多于男孩。他们的面部表情显露了他们的性情,有的腼腆,有的开朗,有的调皮,有的沉静,有的对你侧目窥视,有的冲你会心微笑,有的低眉俯首,有的平视前方,有的扭头远眺,也有的只顾两两对话;静态站立的身姿、体态均呈现出他们的个性。相同的是,这些孩子个个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个个表露出一派平和又充满幸福的心境,给观者一张张可爱的脸。他们多数人着藏袍,几个穿夹克、运动衣、羽绒服的杂糅其中也不显得特殊。着装上的古典与现代的对撞,也很和谐,有一种值得玩味的今日藏区独有的特色。藏族古老的服饰转向现代,最普遍的表现在脚下和头上,他们的装束中已看不见传统的藏靴,只有一两个人戴藏帽。轻便的球鞋、棉鞋和皮靴,在无言地诉说着小主人们平日踢踏的欢快;各色各样的毛线帽、皮帽,还有时尚的软帽,展现着新的时代风采。这是一群多么快乐的风华正茂的少年啊。画家让我们认识了一些可亲、可爱、可近的藏族新一代人。他们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新中国;他们的身上,隐约可见昨日藏民的印记,也清楚地传达了今日正在快速发展的藏区气息。让我们感觉到的是他们身上承载着藏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blob.png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刚刚放学走出教室准备回家,不像;聚集在校园等待迎接什么来访的人,也不像。这不是一幅情节性绘画,没有什么故事;可能就是画家唤出他们来,向我们显摆一下他们各自的风光吧。有意虚化了背景,就为让人物更好地亮相说话。图二中那个穿花袍的姑娘多么靓丽,大红毛线脖套从脑后拉向前遮住了嘴和下巴,露出的双眼得意地流露出时代给予她的光彩和家人对她的宠爱;这女孩身后的男孩,叉开双腿,一副准男子汉的气概,他是不是在暗自立下心志,父母肯于让他放下家里的活计来读书,自己一定要读出个样儿来;紧挨在“男子汉”身后的该是个小淘气,穿着不称脚的鞋,挤着一只眼,棉上衣敞着怀,他或许并不情愿来上学。图一开始处,一个看着个子小年龄却不小的男生,手插在上衣兜内,和前面说到的漂亮女孩一样,也是用围巾罩住了下巴,他却完全是另一副神情:露出紧闭着的嘴,两眼下垂。好似凝神沉思着:牧场的活干不了,书又能读出个什么名堂?他会不会有去经商的主意?他似乎是这些欢乐少年中仅有的情绪显得有些低沉的一个,却也流露出希望……这29个孩子,人各一面地展示着各自多姿多彩的心灵,他们个个有自己的故事。

于小冬,1963年生于沈阳。得无师自通擅长画画的爷爷的遗传,幼年时便表现出绘画天赋。5岁时,于小冬就认定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画家。16岁,他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中知道祖国的大西南还有那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有那样一个质朴的民族。于是,他放弃了留在鲁美任教的机会,自愿申请去了西藏。当时的于小冬还不到21岁,便成为西藏大学艺术系最年轻的教师。在西藏的时候,他就住在布达拉宫脚下,推开门抬头就能看到那座圣殿。直至1997年,于小冬内调到天津。

于小冬在西藏生活了13年,西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迷醉于西藏的壮美和西藏人的虔诚与善良。长期深入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他和那里的百姓吃住在一起,学习他们的方言,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这形成了他对西藏和西藏人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西藏最精彩的是精神世界”、“在西藏人身上还保持有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类品质。善良、虔诚、简单、和谐于自然,也和谐于心志是西藏对我们的启示”、“西藏人没有伤感,他们有强韧的生命力和乐观的天性,西藏人更没有悲苦,他们的内心佛光普照,圣洁无比”。他说:“是西藏的一切滋养了我的成长。”他选择了西藏,把画西藏人的肖像作为自己的核心题材。他说:“肖像让我们触及灵魂。肖像画是属于善良画家的题材,没有关怀就没有感人的肖像画。被画的对象必须先成为我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要通过一起生活,做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我只画那些接纳我,配合我工作,允许我画的西藏人。”他崇尚平实、敦厚的画风,认定最直接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他追求“妙造自然,返朴归真”,认为这应该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于小冬在大学是学国画的。但是,西藏独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雪域高原的强健气质让他不满足于国画工具的文雅与单纯,转而从事油画创作。油画技法的无限可能性及其丰厚的质感能更好地表现他心目中的西藏。于是,他画了许多藏族同胞的肖像画:《阿佳拉》(1997年),《石曲县的卓玛》、《晨光僧人》(1999年),《古塔藏童》、《草地的孩子》(2000年),《尼玛县的孩子》(2001年),《夕阳里的小帕珠》(2003年),《小德吉》、《关确的孩子》(2005年)等等,写生是少数,大多是用自拍的照片和速写资料作画。他画西藏人并不刻意强调西藏特色,他在呈现人的本性的过程中带出了西藏特色。我们在欣赏《阿日扎的小学生》时,就被那扑面而来的今日西藏的浓烈气息所吸引、所打动,其原因就在这里。这是于小冬西藏题材人物肖像画独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于小冬以自己平视的目光,记录下凝重与真实;他以浓烈而质朴的笔为藏民族的精神造像。《阿日扎的小学生》以“群像”的形式出现,是他群像系列作品中的又一力作。到《阿日扎的小学生》,于小冬的油画语言已日趋成熟,笔触的虚实、方向,色彩的冷暖、灰纯,色层的干湿、厚薄,都能痛快淋漓地为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发挥作用。

如今,已是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授、知名人物画家的于小冬,不用手机,每天骑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教学、画画,之后还是教学、画画,再之后就是读书与著书。他从不为无谓的事用去自己哪怕一分钟的宝贵时间,但他始终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他的绘画题材中,西藏是他的钟爱,但不是唯一。他的似漫画笔意的城市人物写生系列,就被评论家称作“当代‘浮世绘’”;他为“考艺热怪现象”存照的油画《考前班》最近获得了天津美展的金奖。

调离西藏后的10多年,他每年都要回西藏生活一段时间,他要不断地在自己的第二故乡采气修炼。他向往西藏,去了西藏,认识了西藏,爱上了西藏。如他在《干杯西藏》一画中所画,他已为西藏奉献了青春,他还在不改初衷地热恋着西藏。他撰写的18万字的《藏传佛教绘画史》已于2006年出版。

他在西藏教过的藏族学生边巴、德珍等,现已是享誉画坛的藏族本土画家。

于小冬的艺术人生之旅还在继续,他会一直生活在通往西藏的精彩的精神世界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