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书画:如何提高当代草书的创作水平

时间:2021-10-08 07:45:01 来源:

如何提高当代草书的创作水平

草书本来是汉字的一种简便实用的快速写法。随着书写的不断演进、发展,草书凸显出越来越强的艺术性、可赏性。而且,其因寓情随性、书写洒脱灵动而获得了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然而,千百年来,草书大家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这一来与草书的创作难度大有关;二来草书的识读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惯常的赏、读同步的欣赏习惯,因而落入“曲高和寡”之列。

如今各类的书法展赛,虽然草书作品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创作水平却不尽如人意,称得上好的作品少,精品更少。整个书坛也是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认识不足,门外徘徊

一些人对草书认识肤浅,不讲究书写规矩,认为书写时任意挥洒,把笔画连起来、别人不认识的就是草书。这是对草书的肤浅理解。在历届全国书法大展来稿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因此被拿下出局。虽然今天的草书创作已游离实用,以抒情达意为宗旨,逐步走向纯艺术化,但任何艺术都不是凭空创出来的,都是有其本质规定性的,因而脱离了书写技能的磨炼,忽略深入挖掘传统,以无序的自由状态进行自我“艺术”表现,与真正的草书创作是不相干的。草书不仅是感性的艺术,而且也是理性的艺术。不讲笔法、任笔为体的所谓“创作”,是对草书的误解,更是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因素之一。

二、学养不足,文化水平不高

blob.png

怀素《自叙帖》

我们从历届全国书法大展中均可看到由于文化底蕴不足而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在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大展作品中,有41个错别字的硬伤。又如在全国第五届楹联展中,有的作品也有错字,如将“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中的“顷”作“倾”,造成文意不通。有的作品则随意更改原句,如“数点雨声约风住,一窗花影月移来”的上句,出自李煜的《蝶恋花》,原句是“数点雨声风约住”,这样一改,不仅文意不通,而且也和“月移来”不对仗。有的对仗不工,如“入画青山华堂掩映,芳林碧树玉宇生辉”、“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嗜书读画居邻云鹤,煮酒品茗翰墨陶情”……这种舛误,直接反映出作者文化素质之匮乏给书法创作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位成功的书法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功力,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是由书法这一艺术的传统特性来决定的。比如历史上的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张瑞图、王铎等,他们不仅是书法家,而且还是学养深厚的文化人。如果从书法的内在属性来审视书法,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内在的文化素养,而后才是其艺术性,古人说的“先文后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学养不足、文化水平不高是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因素之二。

三、浅尝辄止,不思进取

blob.png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张旭 唐代 全卷29.5x603.7

个别草书作者以自己的作品入了几次展、获了几次奖,就认为“功成名就”、进了“书法家保险箱”,无须再艰苦跋涉了,于是不思进取、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厌其烦地复制着自己,忽视对书法艺术的“保鲜”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被当代书法创作的“周期率”搁到了边缘。当面对书法展赛时,他们怕获不上奖丢面子,索性放弃参加。在这一部分人中,有的躺在获奖证书上,整天想着孔方兄,靠吃老本儿过日子;有的在现有水平上开辟“自留地”,给自己的书法风格定型,向“职业”书家方向转轨———市场需要什么体,他们就创作什么体,以市场需求为创作目标,放弃了对草书的进一步钻研与锤炼。

无疑,这些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状态制约了草书的创新发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