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鉴赏百科:祝允明草书七言律诗轴

时间:2021-10-13 17:45:17 来源:

祝允明草书七言律诗轴

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书法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草书创作上成就巨大。明初宋克等将章草推向一个成熟的境地。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打破“台阁体”平庸书风的束缚,直追唐宋,张扬个性,使今草、狂草雄风振起,晚期董其昌、徐渭、王铎等将其推向高峰。其间,“吴门书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的祝允明便是“吴门书派”的杰出代表。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1.jpg

祝允明草书七言律诗轴

南京博物院所藏祝允明的一件草书诗轴(见右上图)。此作为纸本,纵150.2厘米,横51.2厘米

明代中期,苏州一带因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又因明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对苏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钳制逐渐放松,所以,以苏州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活动开始变得自由起来、活跃起来。生活在这里的文人士子交往频繁,诗书唱和,雅集论艺,诗文书画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书法领域逐渐形成了明代书法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吴门书派”。书画界出现了管领风骚的“吴中四才子”和“吴中四家”(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陈道复并称为书坛“吴中四家”或“吴中四名家”),祝允明成为“吴门书派”核心人物中的核心人物。《名山藏》称其“书出入魏晋,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祝允明真、行、草各体皆能,《明史》称其“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宴疾书,思若涌泉。犹工书法,名动海内”。其书风的跨度之大亦令人讶异,尤其在小楷和狂草这两极书体上最为擅长且成就最大。一方面,他能写醇厚古雅、端严整饬的魏晋风韵的小楷;另一方面,他能作大笔振迅、墨气淋漓的狂草。关于祝允明书法的师法问题和风格问题,王世贞和文徵明的论述最为翔实可信。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浪漫,天真纵逸,直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文徵明在《跋祝枝山草书月赋卷》中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由此可知,祝枝山在书法上近取外祖父徐有贞(徐公擅草)。

而祝氏岳父李应祯擅楷,对其有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祝氏先于楷书奠定根基,后攻行书、草书,且于真书一生不曾放弃。从其流传下来的墨迹和有关资料记载可知,祝氏青年时期书作多为楷书,中年时多为行书、行草或草书,晚年以草书为主。他的草书除师法王献之、智永、褚遂良、李邕、张旭、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借鉴了陆游、康里子山、杨维桢、宋克,甚至与同时并称的文徵明、陈淳、王宠相互取益,且善取善化,不断构建自己的艺术大厦。从一定意义上看,祝允明为元、明以来柔媚书风画上了一个句号,打破了赵孟頫、文徵明的精巧而走向雄浑放浪,形成流利洒脱、奔放不羁、重神韵表达而不失法度的特有风格。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在草书创作中,祝允明追求大气象,注重抒情意味,因而在细枝末节上难免顾此失彼,有粗率信笔之处,以致招来“失笔”、“野狐”等微词。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公。”

我们这里欣赏到的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祝允明的一件草书诗轴(见右上图)。此作为纸本,纵150.2厘米,横51.2厘米,书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风物幽妍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家家黄土墙三尺,处处清潭竹数竿。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干。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鹖冠。”款字为“北郭访友一首,书廷仪轴子,枝山”。从款识看,此诗应为其自作诗,是在北郭造访朋友时所作,写在廷仪的空白画轴上以应其请索。从笔法的娴熟程度和气势来看,此作当为祝允明的晚年作品,而且是一件绝对精彩的作品。此作笔意纵横,才情奔放,狂而有度。因祝氏兼工众体,故其书作涵蕴丰富,难以一门一家书风之迹象论之。从整体上看,此作得黄庭坚、陆游等人笔意较多。

此作在点画上斩截有力,富有弹性的点和含蓄蕴藉的长笔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点是线条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独立存在的。祝氏此作中的点富于弹性,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弧度不同,富于变化,与纵横交错的长短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达到了整体的和谐。

在结字上,此作宽博与谨严互存,欹侧俯仰俱在,大小参差皆备。书家注意了开合聚散,注意了随势排字,打破正局。在这幅字中,我们几乎找不出一个端端正正的字。此作大小字相间,单字的重心不断调整。特别是“却”字最后一笔拉长,和“笑”的左部连带一起,变化几乎达到了极致。

在章法上,此作于极其有限的空间容纳69字,大字正文,小字款识,五行排列,一任挥洒,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无拘无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而字字咬合,行行相依,每行字的行笔曲线又都不尽相同,“一展视间,太行诸山忽若飞动”(王世贞评)。孔尚任评价徐文长有一句话最为生动,即“字林之侠客,八法之散圣”。此语用来譬喻祝允明的草书也是十分恰切的。

这件作品拿到今天来审视,仍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常常感叹,古代书家的作品,如果拿到今天的展赛中评判,即便是大家或大师级书家的,也有可能会落选。但是在我看来,祝允明的作品入选、获奖的概率很大,甚至可能他会成为“获奖专业户”,因为他的书法具备我们当下所说的“现代意味”。然而,金无足赤。此作在追求大气象、注重抒情意味的同时,在细节上也有顾此失彼之处,如第一个“如”字上部两个长撇并列平行、“人”字捺笔和“秋”字左部犯冲、“应”字上面的点笔道扁平且使转不到位等。有误笔、有轻率对于草书创作,特别是大草创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能笔笔精到,整体又浑然无碍,恐怕又会因理性太多而滞碍情感的宣泄,感人的力量就会贬损。因此对于大草的欣赏,我们大可不必追求完美无缺。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缺憾”,才彰显出大草的魔力,让书法家永远在极点面前有一段距离,吸引他们去不懈进取和探究。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