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书画作品:清王鉴《溪山庐隐图》赏析

时间:2021-10-30 11:45:00 来源:

清王鉴《溪山庐隐图》赏析

清初,在文人画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及水墨写意画盛行一时;更多的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形成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局面。受清廷皇室推崇,以画风相近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流派,基本上占据了当时的画坛主流。他们崇尚摹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作品讲究“中和”之美。这种思想因得到清廷的认可和提倡而被尊为画坛的正统。

王鉴《溪山庐隐图》扇面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的曾孙。书香门第、丰富的古今名迹家藏,为他学习临摹历代名家真迹提供了条件。王鉴是一位有着深厚传统艺术功力的画家,擅画山水,师法五代时的南唐画家董源、巨然及元代的黄、王、吴、倪四大家,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效法倪瓒。其绘画以临古见长,山水亦多仿古之作,留下诸多仿宋元名家之作,均能传其神韵。他的一幅《溪山庐隐图》扇面(见上图),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画面恬静淡雅,古风浑然,虽历经三百多年,仍散发出浓浓的水墨芳香。

折扇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折扇画是中国书画百花园中颇具艺术特色的一枝奇葩;它将艺术与实用巧妙结合,把玩之间,令人赏心悦目。宋元时期流行丝织的纨扇画,到了明代,逐渐被折扇画取代。特别是吴门书画家喜用折扇写字作画,以至得到流行推广,存世众多,但为了易于保存,大多将扇面与扇骨分离,装裱成推篷式单页。王鉴的这幅《溪山庐隐图》扇面就是这种形制。扇面纵20厘米,横5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浅绛。画面上绘有数间草庐,掩映在山林之间;草庐之畔,溪水潺潺。一头戴斗笠的老翁,气度悠闲地驾一小舟,看上去,颇有几分超然物外的逍遥之感。观整幅作品布局,奇峰峻岭、苍松翠柏、山川风物脉络清晰,境界高远。其运笔沉着,用墨精谨而境界空灵,浓墨勾皴,淡墨轻染,使墨色层次变化更趋丰富。扇面上方有北宋诗人林逋七言诗一首:“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更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书法轻灵俊秀,书风雅逸。林逋(968-1028),字君复,后人多称之“和靖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痴恋梅鹤,志趣高雅。这首诗曾在王鉴的其它山水作品中出现,可见其对林不求功名富贵、追求山林野趣的意境充满了欣赏和向往。诗后题款自识:“丁酉长至前三日戏笔”、“王鉴”。钤朱文“王”、“鉴”二印。丁酉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王鉴时年59岁。

王鉴画素以功力见长,这幅扇面尺寸不大,作品却构图巧妙,方寸之间,融远天、山峦、树林、溪流、人物、山石、题识于一扇,有浓有淡,有静有动,张弛有度,皴法细密,风格苍茫浓润,布景虽繁密,然而疏落有致。题跋依扇面形制由右至左,诗律之意与画面情景交融,显得自然、和谐。只见远山峰峦叠嶂,近处山石坡角,摇曳的松树,流动的溪水,显得布置合理有序,环境清幽。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洗练秀逸,不失为其山水画中之精品。这幅扇面为王鉴晚年所绘,亦是其成熟期的作品之一,画风老到,一景一物,无不笔墨纷披,渲染得体,飘逸疏放,意境高远,显示出作者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