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狂飙至死的\\「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之死」

时间:2022-12-01 09:49:02 来源:每日新报

大家好,狂飙至死的\\「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之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6月12日至14日,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来华演出的第二部大戏《哈姆雷特》正式登上天津大剧院舞台。由于邵宾纳剧院与导演奥斯特玛雅的超强号召力,加之这三场演出是该剧在中国的独家首秀,因而,此轮演出一早就受到各方关注与热捧。

邵宾纳剧院的“品牌神话”起始于2014年在津京两地上演的《朱莉小姐》,该剧曾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严谨精确的舞台调度征服了国内戏剧从业者及爱好者的心,让人在连连惊呼“原来戏剧还可以这样演”的同时,牢牢记住了邵宾纳这个名号。

新戏、老戏都要“关照现实”

作为德国的顶尖剧院之一,邵宾纳剧院一直是当代、实验及国际化的剧场代名词。剧院院长托比亚斯·维特介绍说,邵宾纳剧院在剧目创作方面始终秉承“先锋性”与“现代化”的原则,并由此衍生出两个创作方向:一是积极鼓励、挖掘当代原创剧作作品;二是对传世经典剧作进行改造,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现代化”诠释,使其更符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包括莎士比亚、易卜生等戏剧大师作品均是其创作蓝本。当然,无论是原创新作,还是“老瓶装新酒”,邵宾纳剧院出品的戏剧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关照。

“今年我们带来的这两部剧目——《信任》与《哈姆雷特》恰好是这两种不同创作方向的代表。”卲宾纳剧院院长托比亚斯·维特谈道,《信任》由邵宾纳驻院导演福克·李希特创作并执导,非常大胆地将戏剧表演与舞蹈动作融于一体,体现了邵宾纳剧院的前卫特色。而《哈姆雷特》是剧院艺术总监奥斯特玛雅执导的第二部莎士比亚作品,应当说是对经典的一次成功解构与再造,2008年公演至今收获了不错的反响。“《信任》和《哈姆雷特》都是特别棒的演出,充分展示了邵宾纳剧院的风格与特色。我们非常自豪能把它们带上中国的舞台进行展示,也对中国观众会做出什么样的反馈感到好奇。”

《哈姆雷特》的主演拉斯·艾丁格与导演奥斯特玛雅合作近20年,是德国戏剧界当之无愧的“黄金搭档”,《哈姆雷特》一剧也被视作二人合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站。拉斯·艾丁格坦言,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上最有名的角色之一,对演员而言,能饰演“哈姆雷特”绝对是项有吸引力、令人兴奋的工作,当然,这其中也充满了挑战。

王子变成“反英雄” 保留一颗“莎士比亚的心”

“哈姆雷特”一角同样是奥斯特玛雅与演员在思想碰撞、演练磨合中一步步建构起来的。“最开始,奥斯特玛雅告诉我说他也不知道这一次的‘哈姆雷特’到底该是什么样的;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说‘嗯,我知道该怎么弄了’。”拉斯·艾丁格谈道,在西方,哈姆雷特的形象是鲜明、易辨识的,看到捧着王冠或者骷髅头道具的王子形象,人们总会自然联想到他。而奥斯特玛雅则希望能跳出这种固化的形象框架,打造“最不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最终,哈姆雷特被塑造成“反英雄”的形象:肥胖臃肿、丑陋邋遢、暴躁乖戾,还有些反人类、反社会的倾向。“这是个非常棒的选择!如果还是常见的聪明帅气、风度翩翩的王子形象,我想那很难有说服力。作为演员来讲,诠释起来也很困难。”

奥斯特玛雅版的《哈姆雷特》披了件异常现代的“外套”:无论是人物形象、舞台道具及呈现方式等都属于当下的时代。而托比亚斯·维特和拉斯·艾丁格一早就强调,无论舞台最终呈现的何等夸张、搞怪,这一版《哈姆雷特》仍旧保留了一颗“莎士比亚的心”。

“我们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原著,并积极呈现莎士比亚想要讲的故事。事实上,我们在努力按照莎士比亚的方式来讲故事。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是几百年前的作品,但任何人都能从这部剧中找到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有关联的东西,绝不会有人被隔绝在戏剧之外,产生‘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想法。”拉斯·艾丁格解释说。

而在专题研讨会上,托比亚斯·维特也谈道,《哈姆雷特》在世界各地首演时曾收获过各式各样的反馈,尽管是同一部剧作,不同地区的观众却有截然不同的观感,个体与权力的关系、个体身份的认知等等,无所不包。“《哈姆雷特》体现了邵宾纳剧院‘关照现实’的创作理念,透过这部戏,相信观众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上产生共鸣。”托比亚斯·维特说,“事实上,本剧中最著名的那句台词——‘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是富有时代性的,我们直到现在也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冲突,并不停地在抉择。”

“穿帮”“即兴交流”也是表演

奥氏《哈姆雷特》的另一大亮点在于不断营造舞台演出的间离感,将布莱希特表演体系贯彻始终。演出现场,6位演员承担了全部20余个角色,于是舞台上,演员通过摘戴假发等方式穿梭于不同角色之中;哈姆雷特现场穿上臃肿的人肉装,以一种近似于“穿帮”的方式,不断提醒观众与演员这是在演戏。此外,“哈姆雷特”还会时常跳出剧情、与观众进行即兴交流、一起讨论剧情走向。“这也是我表演的一部分,虽然和中国观众语言不通,但我们还有多种交流方式,这要看现场的情况了。”

事实上,早在得知《哈姆雷特》要来天津之初,“哈姆雷特要吃土”的出格情节就引发热议。在被问及“土好不好吃”的问题时,拉斯·艾丁格非常诚恳地表示,土的味道绝对谈不上好吃,但吃起来并不恶心。“这个土来于自然,总好过吃化学成分过量的食品。”他谈道,这样的情节设置与剧情非常贴合:在铺满了土、象征葬礼现场的舞台上,吃土让哈姆雷特更接近自己亡故的父亲,同时也有一种体验死亡的象征意味。“我们常说‘源于尘土、归于尘土’,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自《朱莉小姐》、《信任》直至最新的《哈姆雷特》,邵宾纳剧院在精巧的戏剧构作之外,还以极富创意又不失精准的舞台设计打动中国观众。在谈及现代技术在舞台中的应用时,托比亚斯·维特直言,新技术的应用会成为未来戏剧舞台的发展趋势,然而布景复杂的舞台并不等于“好舞台”。比如说,做《哈姆雷特》这部戏,不一定非要在舞台上建一座城堡或者深宅大院。“技术的应用应当服务于更好地讲故事,我们通过新技术来拓展舞台呈现的可能性。这一版《哈姆雷特》的布景就非常简单,只有个固定平台、拱形支架以及一个移动的小台子;此外,我们应用了多媒体。有些布景是隐匿于台词之中的,这就需要观众来发挥想象力配合我们了。”

本版撰文 唐瑶

6月13日上午,天津大剧院举办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戏剧作品《信任》、《哈姆雷特》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文艺界知名人士及戏剧界专家共聚一堂,与邵宾纳剧院院长托比亚斯·维特及广大观众一道,共同探讨舞台表演艺术、挖掘更多幕后制作花絮、文本改编及剧目引进制作等话题。林克欢、査明哲、过士行、易立明、孟冰等参加活动。

林克欢: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原院长、评论家

这台《哈姆雷特》是具有非常浓郁的当代气息跟德国色彩的演出。这里面没有莎士比亚原著当中的悲剧英雄,因此最后并不是《哈姆雷特》复仇之后君王上台,传颂英雄的故事,今天没有讲故事,世界只有沉默。

查明哲: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

《哈姆雷特》中有狂飙式的舞台呈现,比如说开场时掘墓人大概有5分钟的表演,在沉默里面,整个变态、荒诞的世界就在埋坟过程中,这种肢体的表达为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很强烈。

过士行:

国家话剧院编剧、导演

邵宾纳剧院演出的莎士比亚,突然用一种平民化的表演,让我们把所谓只有贵族圈里考虑的问题变得更有现实意义了,但是从演出的精神上来说,和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是吻合的。

易立明:

舞美设计师、编剧、导演

我觉得从表面效果上来说,奥斯特玛雅为我们带来一个恶作剧。里面的表演大部分是基于恶作剧的方式来发展的。高尚的人格什么的这次完全打破了。恶作剧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批判精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