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建盏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 「建盏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12-16 17:17:03 来源:91建窑建盏

大家好,建盏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 「建盏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建盏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名家大师的作品,深受藏家的追捧。每个爱盏之人,都希望遇见自己喜欢的精品建盏,可能我们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去追逐上万、十好几万的收藏级建盏,但是我们的欣赏水平、层次要不断提高,要达到顶级的水平,在这样的高度上,我们的精神才能富足,才能在建盏文化的艺术海洋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那么建盏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不妨咱们再简单总结下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建窑建盏,以其多样性的工艺与釉料的运用与创造,丰富了现代瓷器的种类。这对于釉彩工艺与材料学的探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们对于陶瓷釉料的改进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建盏传至日本之时,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品,更以其“人性化”的设计和禅茶文化的内涵,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窑炉,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建盏,花纹类型,纹样釉色全然不同;它如同大自然天然孕育的孩子一般,每盏都有不同的脸。建盏除了需要能工之巧手外,更多的是需要看天意,加深了其艺术性。





三、建盏艺术就是在追求不变中的变,是在窑火中去捕捉最佳的影像。是在窑中作画,追寻神变。斑纹中微细的提高都非常困难。它不是配方知道后,就可以重复制造的东西。它的烧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作品非常稀少。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真正的,纯粹的陶瓷艺术。




四、建盏艺术,简素为美。在宋代,建盏简洁的器形及变幻莫测的斑纹相结合,形成了建盏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宋人们痴迷。多样性的工艺与釉料的运用与创造,丰富了宋代瓷器的种类。所以,建盏不仅仅是与皇帝、更是与文人雅士结缘,留下了许多许多歌颂建盏的传世之作。此使得建盏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五、建盏看起来很小,其实不小,一件成功作品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废品。建盏的特点是,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成本高。所以浓缩的才是精华。建盏器型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茶碗。正是简朴,才有大巧若拙。剔除表面形形色色障眼的东西,才能展现最原始的纯真之美。




六、建盏之美属于禅艺术之美,它不是“形色”之美。优秀的建盏斑纹形状千变万化,斑纹有立体感,层次感,并有明显的金属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突变。细细品味,其釉色如同宇宙星辰深邃神秘,冥冥间如有神在,让您感受那透心的美。




我一直坚信,艺术品不仅仅是那些束之高阁的作品,更是我们可以握在手心、感受温度的作品。毫无疑问,建盏就是这样的艺术品。




一只好的建盏作品,离不开大师的精心设计和精湛手艺,更离不开爱盏之人的精心泡养。建盏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收藏,要小心翼翼、束之高阁;她的魅力,需要爱她、懂她的人在相互“交流”后才能展现。这种与建盏的“交流”,就是一个精心泡养的过程。

建盏能够越养越温润(甚至出现七彩宝光),是融入了时间的打磨与玩盏人情感的投入。可以试想一下,每当玩盏者,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手亲抚他的爱盏,反复欣赏把玩、放松身心的同时,对盏的喜爱尤甚。久而久之,则会形成“人养盏、盏养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建盏毫无疑问是很亲民的艺术品,我们可以慢慢养,耐心养,用一生来养,体会一只建盏不同时期不同的味道。




当然,一只可以称得上艺术品的建盏作品也必须满足以下三重标准:

第一重:上手

器物上手为大,离开实用性他存在的价值会减弱很多,关于上手的标准又依照拿起和放下两个动作展开。不能有多余的型流露出来,造型始终要照顾手感,让两个重复的过程充满了愉悦和自信。

第二重:观感

上手,手感好的前提下,器物要有优秀的观感,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好的观感不是细腻,建盏本身的特性使它更像写意画而非工笔,是固定的空间运动的点的最好的体现,是纯东方意识形态,所以观感指的是器物花纹所表现的形态,是大气自然的,是让你的双眼舒适的。

第三重:个性

在满足以上两点的同时,器物要有自身的特点,但不能过分的表现主义。剩下的就是每个人对作品不同的品味了。




建盏与其他物品不同,它不是知道配方之后就可以去重复烧制的,它的烧成受太多太多因素制约。你只看到了精品建盏的贵,你并没有看到建盏工艺师整窑整窑废品砸掉之时的那个场景。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优秀的建盏作品都是非常稀少的。所以,建盏是看工艺师手艺、更看窑神“心情”的只只都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最后再多说点吧,世界的原色就是残缺,矛盾对立统一。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精美其实是浅层次的美,就是假美。完美无缺永远只是理想境界。真的珠宝,定有美中不足。对于优秀建盏的某些缺陷,要宽容理解,随缘不执。要感知和光同尘,有与无的辨证关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