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四川木雕民间艺人「内江民间艺人和他的扇骨雕刻艺术」

时间:2022-12-28 13:25:02 来源:皮皮川SCOL

大家好,四川木雕民间艺人「内江民间艺人和他的扇骨雕刻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6-09-12 14:45:43

挑灯夜战

金鱼系列

梅兰竹菊

书法作品

微雕作品

夫妻共习

去年9月,“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展”在四川省美术馆开展,其中一组由12把折扇组成的《大千世界·花香鸟语》微雕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其精巧的技艺与惟妙惟肖的画面令观众大为赞叹,并获入围奖,作者是内江一位年过六旬的民间艺人──李青云。

李青云和他的扇骨雕刻艺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李青云走过了怎样一条艺术之路?他是怎样和扇骨画结缘的?

从小就有绘画天赋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梅家山青少年美术训练班来了一个小孩,清秀单薄,机灵好动,他叫李青云,很快就成了班上有名的“顽皮娃”——经常拿着刀片、木棍、尖石、墨炭在地上乱画一通。英雄人物、花鸟鱼虫、猪马牛羊,什么都画。一些人“讨嫌”他乱画,但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

李青云父母早逝,他跟着姐姐一起生活,1955年,姐姐支援西北建设,含泪留下弟弟,李青云被好心人吴婆婆收养,才有了进入学校读书的机会。

李青云从小对画人物、山水、鸟虫情有独钟,几乎“看一眼,就入画”。他上学途中经过一户人家,看到大门外的竹笆栅上糊了一层纸,上面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麻雀。李青云回到家里,用小刀在南瓜、冬瓜等能刻的东西上都刻上麻雀。吴婆婆回家看到李青云的“杰作”,非但没有责备他,还连称“这孩子有出息!”后来,他才知道,邻居家用来糊竹笆栅的画,是当时知名画家“廖麻雀”的手稿,价值不菲。“廖麻雀”为人低调,后来从内江搬到西安去了。

在小学里,美术老师讲透视、物体的造型等。老师画一只杯子,李青云轻描淡写给几笔阴影,整个画面就有了立体感。老师说:“这孩儿已经超过我了,需要更好的老师培养他。”此后,学校安排李青云“专职” 负责黑板报、大字报配图。

后来,李青云被送到内江市青少年美术班培训,老师对他青眼有加。长大后他才知道,给他上培训课的老师姜光烈、张义至和孟英声等,都是内江的著名画家。

李青云之前的画都是“随手画”,进入培训班后,从素描开始进行绘画基础训练,李青云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一点就会。上午学画画,下午回到小学就出宣传栏、学习园地。李青云高效率运用书画知识,让老师同学惊叹。培训结束后,李青云拿到“中央劳动部代培学员证”。

杯子上的特殊“记号”

1965年,初中毕业的李青云被分配到内江大修厂上班,主要负责工厂板报、宣传画等创作。每天画各类英雄人物、配山水鱼虫,正是自己最喜爱的事情。

后来,工厂接上级命令,要抽调大修厂、长江机床厂、农机厂3个单位共150名有文化的职工到渡口市(现攀枝花市)支援国家建设。李青云被抽中,但还未出行,“文革”开始,李青云被转调内江锻压厂,分配到车间当工人。

即使是当工人,李青云也不舍初心,树枝为笔,土地为纸,一有空闲就偷偷画上两笔。进入锻压厂后,老师姜光烈仍很关心他,希望他绘画、书法同时提高。那时候,李青云白天上班,晚上研究书画。只要有空,他都会用改刀、钳子、羊角锤作笔,以车床、地板为纸,画他自己的世界。

工友们都知道,李青云是身边的“文化人”。有人要刻碑,找李青云;哪家老人要离世了,找李青云画个素描头像;师傅们的茶杯分不清,李青云用雕刻给他们打记号……最忙的时候,李青云家里堆起二三十个茶杯要“打记号”,李青云仔细研究,让雕刻既有立体感,又尽量不“伤”茶杯,让每个“记号”有特点,栩栩如生。

花鸟、鱼虫、山水、房屋、飞机等符号,都是李青云的习作。在纽扣、钢笔等细小物件上,他都能刻出鱼鳞、鸟的羽毛等。多年之后,李青云外出旅游,还在火车上看见旅客持有自己 “打过记号”的茶杯。“那是我青年时代留下的印迹,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岁月。”李青云说,“帮工友们做各种微雕,无意中锻炼了我雕刻的基本功。”

李青云会给茶杯“打记号”,从锻压厂传到棉纺厂,从棉纺厂传到轻工系统,慢慢传到城里很多单位,不少人托“几道湾熟人”找他给自己的茶杯“打记号”,很多工人以手持李青云“打记号”的茶杯为荣。

后来,有人请李青云在其他材质上雕刻,他雕刻过的材质包括有机玻璃、麻将、胶布板、塑料模子等。李青云热心肯干,爱帮忙,每天花在“打记号”、“做义工”的时间上常常超过8个小时。小到只有4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扣,大到几十平方米的模板,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要求,打下了他青年时代的雕刻基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人家都不富裕,李青云亦然。每当工资发到手里,李青云将油盐柴米买回家,身上的钱基本用完。纸墨、刀笔、画板都买不回来,全凭帮忙作业的“客户”捐赠。尽管时光已经走远,当年请他雕刻的人也已由青丝变为白发,然而杯子上栩栩如生的雕刻——花枝上停息的鸟,水中游动的鱼,静静地活在李青云的刻刀下。

李青云的雕刻生动逼真,在锻压厂还闹出一次笑话。有一次宣传活动中,他负责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演员需要一杆枪,所以我就按照真枪的模型做了一个,并绘上磨损作旧、枪柄纹理的立体图案。观看演出的一名军代表看到后,跟到那位演员追:“谁让你带真枪的?你在哪里得到真枪的?”

设计出“积木式”方案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李青云在圈内圈外响当当的名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天,厂里的政治组长给了李青云一个不锈钢杯子,让他“打记号”。李青云仅用了不到4平方厘米的面积,在不锈钢杯体上雕刻了一树鲜花。工艺精湛、造型朴实,让很多人都以为是机床冲压出来的产品。凭着过硬的功底,李青云于1980年调到锻压厂销售部——工厂需要他将“中国制造”向国外宣传。

1981年,中国进出口总公司产品宣传培训班开班,四川只有两个工厂有名额,一个是重庆机床厂,一个就是李青云所在的内江锻压厂。李青云成为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宣传培训班一员,在当时很多名家面前并不起眼。

当时,一个国际性的产品展览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得到一个展厅位,比利时要求中国在两个月内拿出布景设计图。因为路程太远,传递速度太慢,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宣传团队来去考察、现场测量都来不及。这一难题将方案总设计师难住了,如果按自己的方案提前设计,那么, 展厅多大、有无弯道、展位是圆是方,有没有柱子等等问题,都可能造成费力耗财不讨好。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要求国内尽快拿出解决办法,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团队召开全体会议,希望群策群力想办法。紧要关头,李青云设计出“积木式”方案——不管场地圆与方,不管展厅大与小,都可以伸缩自如。这个方案让中国进出口总公司临阵换将——李青云成为最年轻的总责任人,原来的总设计师成为他的副手。

那次事件之后,李青云再次回到内江锻压厂,成为工厂举足轻重的销售宣传第一代表。他负责展板设计与制作,“随手一剪,皆是字体”,积木式的组合灵巧方便。因工作繁忙,他表面上“放弃”了自己的书与画,但在工作与生活中,无处不运用书画艺术,实践成为艺术还原生活最鲜活的“教科书”。

扇骨画是新的开始

锻压厂改制之后,李青云的“铁饭碗”也随之打破。他给公交公司当过广告“画匠”,后又被成都、重庆的单位请去当园林设计师。他精湛的技艺在业界赢得了不错的声誉。

2007年,李青云在市中区临江小区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顶层住房,终于拥有了一间自己的画室。

走进李青云的画室,里面堆放着如山的折扇。“这几年,收藏折扇的朋友很多,他们纷纷找我做扇骨微雕,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节奏。”李青云说,第一次作扇骨画,还是觉得手生。经过较长时间研究,他发现,扇骨微雕与当年刻钢杯、有机玻璃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青云说,从材质上来说,作扇骨微雕要求扇骨紧疏适度,斑竹最好,昂贵的象牙、玉石等作画效果反而一般。如果是熏制过的老斑竹,有岁月的痕迹,作画会更加有韵味。对于扇面的纸张,李青云说,最好用半生半熟的两层宣纸,才不会互相穿透影响画面。

“我作扇骨画只有4年多时间,还是学徒。”李青云谦逊地说。“其实,李老师的扇骨画功力深厚。专攻虽然只有几年,而三四十年不懈的雕刻与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收藏过李青云扇骨画的王先生说。

从“梅兰竹菊”到“花鸟鱼虫”,每一组扇骨画作品都是李青云对生活细微观察、仔细领悟的结果。而李青云房顶上的小花园,正是他奔涌不息的艺术源头。小花园里,花儿开了,蝴蝶来了,金鱼在水池里欢快地游动,它们陆续从花园走进李青云的绘画雕刻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