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面塑工艺品「河南面塑」

时间:2023-01-01 12:29:04 来源:帕兰提尔环境技术

大家好,面塑工艺品「河南面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面塑,民间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制作面塑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近年来,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面塑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普普通通的面团在手艺人的巧手捏塑下,幻化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兴盛于民间流传至今天

面塑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究,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而民间对捏面塑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口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山西面塑兴盛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它们大多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出非食用的,有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等特点,艺人用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过去绝大多数的山西民间面塑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谁家有事都是村民帮忙一起做,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捏制作为馈赠礼物,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在那时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里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跃然指尖,它们有的龙腾虎跃,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独特民风民俗的记录

源于先秦而成形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大的仪礼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奏高潮的话,一般的交往礼仪活动则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其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造型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在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造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赏心悦目,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裕点的人家要送几十个。大都配成套,与生命意识、生殖崇拜有关的造型图案很多。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蒸花馍走亲访友更是成为一种礼节。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以说是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

传承与发展香飘久远

山西历史厚重,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热爱、从事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渐扩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用他们的作品,反映着当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近年来,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山西面塑不断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面塑艺术的多样魅力。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传统的山西民间面塑主要以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成品的单一化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多元的需求,面塑艺人经过研发,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在用料及用色上加入健康理念,现在的山西面塑制品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同时将面塑这种民间工艺,引进餐饮殿堂,它也和食雕一样,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在近年来举办的各种面食节、非遗展中,一些面塑艺人(如“80后”万荣面塑达人赵锐)更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给传统面塑披上了新的嫁衣。其开发的新派面塑系列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受到追捧,以及各式用蔬菜汁调配捏制成的面塑作品,不但色彩艳丽而且营养丰富。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作品件件精美绝伦。

时下,走进乡下农户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种种制作工序之后,只只神态各异的面塑便出现在面前。待上笼蒸熟后,再经过点睛、画羽、着色,有的轻盈灵巧,有的娇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这种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的农家面塑食品,为早春三晋大地带来几多亮丽景致。这就是山西面塑,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