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汉代玉器的纹饰特点「汉代玉雕」

时间:2023-01-05 17:01:03 来源:玉见沈华

大家好,汉代玉器的纹饰特点「汉代玉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课 汉代装饰玉器的特点和种类

装饰用玉的使用延续已久,到了汉代时期,这种具备实用性的玉器在汉代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其制作设计形式跟战国时期相比,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虽然功能是一样的,造型却有些差异,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片状与圆雕两种。

片状的使用自古有之,主要是节约材料的使用,汉代时期片状玉器装饰器的基本特征是:

1、汉代时期主要作为佩饰的用料基本上是选用新疆和田玉,较少使用地方材质杂玉。这一点在各地考古出土的玉器中已经被证实。

2、汉代时期,玉器设计审美视觉的反映由传统的神崇拜转向社会现实,这也是后人将汉代玉器标志为“王玉”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具体实物中,例如优美的玉舞人造型被简化后雕成玉佩。

譬如上图是1975年北京在西南郊大葆台出土的青白玉舞人佩,玉器的设计者将人的自然体形变形化,缩短了脐至肩的距离,夸张了腿部的长度比例,其造型轮廓之优美、身姿袍袖之舒展,完全是一种塑造美神的过程与结果,这种设计风格在殷墟出土的凤凰造型中也呈现出来过,它是一种唯美的寄托与崇拜。

这种带有社会审美寄托的可视效果,几乎影响了汉代玉器整体设计的各个方面。譬如几乎所有风鸟形的喙部,都与我们常见的鹦鹉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鹦鹉的造型;而对于动物佩饰中,包括汉代时期圆雕动物的体毛,都有专门的符号表达,这种设计理念,则又将佩戴者的阅读感觉引向了另一种细节的写意感受之中。

这里强调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 上图是1982年考古部门在江苏省徐州市出土了一件片状玉人配饰,造型十分抽象,居然出现了毕加索的画风,就是在一个画面上竟然出现三个人的面孔,我们可以看一下上图中间一个V人面,但是并列在左面上,有一个人的侧脸、而且垂直下面来看,又是一个侧脸的造型。

这种毕加索风格的抽象设计组合出自两千年前的汉代,虽为仅见,但确是古代玉器设计的绝品。

玉人面饰 1982年江苏省徐州市出土

3、在汉代时期,跟历史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佩饰器相同,其首要的社会功能就是美化佩戴者的审美视觉。所以,汉代时期以前,玉器的佩饰件最能体现那一时期的设计理念与雕饰工艺。而到了汉代以后,汉代对于佩饰的设计理念与之前大有不同,表现在佩饰的设计重点上有了新的创作,它不再仅仅于琢刻图案工艺制作的繁复与抽象,而是配合着使用功能,更趋相于造型上的生动与琢制上的简约,并且将两者做了有机的结合。

具体来说,在汉代时期的佩饰玉器上,我们很难再看到战国时期的那种集各种雕制手段于一体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以具有高度的形象概括力,与高度的美学阅读升华的外轮廓线造型。

即使在很多玉器上没有平面阴刻线饰的参与,也并不会影响其造型唯美意义的传递。

所以,汉代时期的片状人物造型设计中,佩饰件多数都会饰以阴刻线,同时这个时期也有很多不加任何纹饰的素器出现。

这种人物佩饰不同于商代时期的剪影式造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商代的佩饰外部造型是呈抽象化的,而到了汉代时期则是具象化的表现形式。

4、我们在上一个专栏课程里面介绍过,战国时期玉器的纹饰设计重心比较倾向于平衡,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到了汉代时期以后,佩饰的构图明显淡化了这种中心平衡的构图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心不平衡的设计出现。

臂如汉代时期较多的玉舞人佩。如果看到整体没有舒袖过顶而垂的造型设计,从设计的表面来看,虽然完全符合中心平衡的构图规律,但是造型明显缺少动作感,从而大大地减弱了汉代玉器制作艺术成就的支撑。

在这种雕制工艺水平等同于战国时期的现实状态下,汉代的玉器工匠没有邯郸学步,而是通过利用对构图规律的突破与创立,令人信服地确立了汉代在玉器制作史上的高峰地位,这是汉代制玉大师们的聪明之所在、成功之所在。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汉代的佩饰玉器与雕制精细的出廓玉壁相比,更多的收藏欣赏优势在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着的味道,这种味道就好比地方的特色小吃,只有品味过才明白什么叫原汁原味,换个地方换个厨房,即使原材料相同,那味道却差之千里,独特的味道只有真品才会有,仿品与之相比,索然无味。

除了在汉代时期我们常见的这种片状装饰类佩饰玉器外,还有一种白玉的圆雕作品。

而汉代的圆雕作品主要是由人物、动物摆件以及剑具装饰品组成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