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巴比松画派画家「西方美术」

时间:2023-01-09 09:25:04 来源:艺术广角

大家好,巴比松画派画家「西方美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概念界定

concept definition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

名称:巴比松画派

时间:19世纪

地域:法国巴黎巴比松

代表艺术家: 让·弗朗索瓦·米勒、康斯坦·特罗扬、柯罗、杜比尼

代表作品:《枫丹白露森林》、《拾穗者》、《孟特芳丹的回忆》

产生背景

巴比松画派,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巴比松为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优美。19世纪30-40年代,一批不满七月王朝统治和学院派绘画的画家,陆续来此定居作画,形成画派。它不仅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的外貌,并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以真实的自然风景画创作否定了学院派虚假的历史风景画程式,揭开了19世纪法国声势巨大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反对学院派画家在室内画风景画,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然后以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对景写生,以求获得真实新鲜的感受和使画面色调响亮起来的艺术主张和实践,给欧美风景画家,包括印象主义画家以重要启示。在19世纪中叶,在巴黎近郊有一个极为普通、荒凉的小山村,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大片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和各种奇花异草。这个普通的山村就是巴比松村。小山村里生活着一批美术史上鼎鼎有名的大画家,在这里呼吸着农村中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泥土的芬芳,用画笔描绘这里美丽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这是一批在艺术上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出现是法国19世纪30年代后复杂又严酷的政治斗争在艺术上的一个剪影。大革命失败,王朝复辟,接着又经历了七月革命,政治风云变幻,社会进步思潮低落,人们普遍希望能在精神上寻求一片能安顿心灵的绿洲。而以枫丹白露大森林以及巴比松为代表的农村景象正是他们寻找到的一片最纯洁的土地,没有受到政治空气污染的一片净土。荷兰风景画的精致、写实的画风,以及英国风景画对景写生,以及色彩鲜明、笔触流畅的创作手法给了这些画家极大的启示。这批画家摆脱了古典主义艺术的虚伪和做作,同时也屏弃了荷兰风景画中的摹仿画风,提出“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走上了以农村真实景象为描绘题材的独立道路,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艺术表现

巴比松画派受到十七世纪荷兰画派及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启发,作品中有种纯净与自然的风格,追求光线和气氛的极致表现,并直接在护外写生,再将作品带回画室完成,这种忠于表现眼前自然环境的信念与在护外写生的作法,影响到后来的印象主义,成为印象派的先趋,而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歌颂,更反映出发展中的城市居民对於大自然的向往。巴比松画派不仅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自然的外貌,而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这样,巴比松画派便以真实的自然风景画创作否定了学院派虚假的历史风景画程序。它的创作成果使法国风景画从新古典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从而揭开了19世纪法国声势巨大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

巴比松派的主要画家是强调科学风景画法的泰奥多尔·卢梭、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让·弗朗索瓦·米勒和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其中卢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终老。其他比较后期的有朱尔·迪普雷(Jules Dupre)、康斯坦·特鲁瓦永(Constant Troyon)、夏尔·埃米尔·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Narcisse-Virgile Diaz)等重要成员。其中尤以表现质朴的农民题材绘画的米勒为代表,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另外,还有诗人画家卢梭,卢梭并不刻求表现自然的真相,而是经过他的心所观照过的自然面貌。他以自己的个性,人物,视觉来代替准确的现实。以及画水的代表杜比尼,他的作品摆脱了带有古典倾向和自然主义色彩的如实描绘,大块面的用笔和厚涂使之成为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喜欢描绘风景中融入河流的场景,他对水的研究使他成为巴比松画派中最善画水的画家。

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过去法国艺术界对风景画的评价都很低,认为画风景画的画家是比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乡村中的优雅感动,同时也因当时巴黎和欧洲都饱受战乱,人心思慕隐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为风景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历史评价

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可以说没有巴比松,就没有真正的风景画。此前的绘画中虽然也出现了天、地、山、河,但是这些自然风光并不是画面的主角,他们不是风景,仅仅是烘托气氛的背景和布景。虽然早在17世纪,洛兰和普桑就创作了很多风景画,但是这些古典画家,很少直接从大自然的感受中去吸取灵感,基本上没有直面大自然的作品。所以19世纪30-40年代,巴黎风景画家之所以投入枫丹白露森林,其中一个动机就是反对长期以来的“历史风景”。另外巴比松画派,还从17世纪荷兰绘画和19世纪英国绘画获得启发,提出了面对自然写生的主张。实事求是地说“风景”不再只是“背景”、“布景”;大自然终于成为画面的主角;风景画终于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这都是巴比松画家们的功绩。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姓名: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

生卒年:1814年-1875年

国籍:法国

作品:《拾穗者》、《播种者》、《牧羊女与群羊》、《晚祷》、《晚钟》

艺术生平

米勒1814年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乡距港口城市瑟堡不远。

1831年,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1832年,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1837年,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罗什学习。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1848年他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1849年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与西奥多?胡梭结为好友。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此画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1857年创作了他最负盛名的画作《拾穗者》,这也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68年,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获颁荣誉勋章。1875年因咯血病(肺结核)逝于巴比松。

艺术成就

让·弗朗索瓦·米勒,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者》(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等等也都是米勒的杰出作品。

作品欣赏

▲《拾穗者》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这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晚钟》

1858-1859年间,米勒创作的杰作《晚钟》。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播种者》

《播种者》 描绘的是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法国19世纪中期杰出的风景画家

姓名: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生卒年:1796年7月16日——1875年2月22日

国籍:法国

作品:《孟特芳丹的回忆》、《清晨》、《酒神女祭司与花豹》、《枫丹白露的树林》、《蓝衣女子》

艺术生平

1796年7月16日,柯罗生于法国巴黎。1807-1811年,柯罗进入了有名的卢昂中学。在中学时代,养成了柯罗终生不变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后因成绩不好而退学。1817年,他被父亲在维尔达布列买下了一所别墅,在得到许可后,柯罗将自己的寝室作为画室,每逢休假日,他就将自己关在画室里作画。

1825年,柯罗师从两位新古典主义风景画家,为了接受传统绘画教育,他去了意大利,留学3年后,在1828年的9月回到巴黎。由他创作的两件处女作《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于巴黎的沙龙展出。

1829-1830年,柯罗往来于枫丹白露、诺曼底等地搞创作,有名的《沙特儿大教堂》就是这时的作品。从1850年起,柯罗的风景画突出地向着幻想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他开始关注人物画。1853年,第2次与杜比尼一起到瑞士旅行,柯罗对玻璃版画产生了兴趣,并动手试作。1857年,柯罗观看了许多戏剧与歌剧,画了大量速写。从此开始,他的人物画增多。

1864年,柯罗的杰作《孟特芳丹的回忆》在沙龙展出,该作当即为政府所收购,入藏枫丹白露的宫中。1867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作品7件,获得二等奖。并被授予4等荣誉勋位勋章。在沙龙展出作品有《阵风》、《伯威附近玛利赛的教会》。

1872年在沙龙展出《阿拉斯的附近》、《纪念维尔·达布列》。此时的柯罗虽然已76岁高龄,但依旧精力充沛地在法国各地旅行。1874年,10月份,柯罗发现已经患上胃癌,在病痛的日子里,老画家仍然倾心于《兰衣女》的创作。1875年22日,柯罗在自己住宅的画室中去世。

艺术成就

柯罗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在这一系列激荡的政治风云中,他亲身体验过拿破仑一世到拿破仑三世的兴亡;目睹美术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柯罗创作了3000多幅油画,其中大部分是描绘田园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新颖,明朗,清俊,柔美,散发着诗一样的情趣。他的风景画描写的大部分是色调柔和的清晨或傍晚,画面寂谧、优美之感有如梦境。柯罗的风景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用的最多的是银灰色和褐色调子,因这类色彩具有宁静感,能使灿烂的阳光或弥漫的晨雾展现得更富诗意。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去观察,因此,他的风景画朴实无华中蕴含着浓浓的诗意。《孟特芳丹的回忆》,是他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给整幅画凭添了无限诗意。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

从40年代中起,特别是1850年以后,人物画成了画家关注的题材,他的人物画兼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特色,笔触轻柔细腻、手法洗练,不论画面上的女人是小还是沉思,乃至稍显忧郁,她们的思想都是纯净的,心地都是善良的。如《蓝衣女子》,人物穿着蓝色的洋装,背上绑着大蝴蝶结露出窈窕的身材曲线,头发梳高,身子倚着一张大桌子,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托着脸颊。那里没有传统的浮华与骄傲,也没有迷人的足智多谋,有的只是柯罗理想中的静溢与那一股淡淡的哀愁。

作品欣赏

▲ 《孟特芳丹的回忆》

这一幅《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如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凭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

▲《维拉达福瑞小镇》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柯罗典型的羽毛状画风,蓬松的树冠和草地,有一种轻盈美好的感觉。画面银灰色的调子使风情看起来像是回忆的片段。

▲《蓝衣女》

此画系柯罗晚年的肖像杰作。这里描绘的是华贵的世俗女性,一手支在桌面,一手贴在胸前,而蓝衣裙正是夫人高贵气态与婀娜体态的标志,也显示出她的身份和地位。那优美的蓝衣的色调,使整个画面洋溢着象征性的光辉。有人指出,蓝衣夫人也许是柯罗晚年心灵的化身。

1875年,在他创作《蓝衣女》的一年后,柯罗已体力衰竭,已近八旬高龄。这时,有一批艺术家出于敬佩,给这位白发天才以一枚金质奖章,作为最尊贵的赠礼,这一奖赏胜过官方的一切器重。临终前三天,柯罗仍在四层楼的画室里,但不是画画,而是把自己置身于他心爱的作品中间。

▲《戴珍珠头饰的女郎》

画作《戴珍珠头饰的女郎》是画家柯罗创作于1868至1870年间的一幅油画。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这幅油画在世界十大名画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