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对欧亨利小说的看法「理智与情感中文版」

时间:2023-01-09 12:37:03 来源:万卷读书Y

大家好,对欧亨利小说的看法「理智与情感中文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到“理智”与“情感”,首先映入我脑海的便是简·奥斯汀笔下的一对姐妹花。

姐姐埃丽诺,无论是看人看事,还是迎战情敌,都是理智当先,周到大气;而妹妹玛丽安呢,就像很多个刚刚陷入初恋的我们,不管什么情绪全都挂在脸上,让人看了以后是既爱又怜。

而今天我想要谈的欧·亨利,其实他的短篇小说里也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碰撞。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载体不再是固定的角色,而是一个个虽短小、却引人深思的故事。

藏在《女巫的面包》里的理性思考:你以为的,其实只是你以为

在小说《女巫的面包》中,欧·亨利一开始便用很直白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条件不错、心地善良的大龄剩女——玛莎小姐。

在自家的面包店里,她注意到有位挺有礼貌的中年男子每周都要来两三次,且每次一来就直奔便宜的陈面包,别的一眼也不瞧。玛莎小姐就很纳闷啦,于是,便开启了福尔摩斯模式,敏锐捕捉男子身上的各种细节。

她看到,男子身上的衣服不仅打了好几个补丁,就是没破的地方也是皱皱的、垮垮的。而且,有一次,玛莎小姐还从对方的手指上看到了一些红棕色的颜料。

补丁、颜料、便宜的陈面包,3者相加,让玛莎小姐不多想都难。于是,她大脑的联想机制就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将男子想象成是一个搞艺术的艺术家,只是因为穷的很,所以才总是买陈面包来充饥。

玛莎小姐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特意将拍卖会上买来的画摆到了柜台后的架子上。男子出现后,也果然被画吸引力注意力,他说:“这宫殿,画得不好。这透视不够真实。”玛莎小姐听后,很高兴地断定——“没错,他准是名画家”。

这个认知让善良的玛莎小姐很是心疼,于是,她便趁着有一次对方跑门外张望的机会,偷偷往他的陈面包里加了黄油。

男子走后,玛莎小姐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般,一整天都在想着,对方发现黄油了以后会怎么样?是不是马上就会想起往里塞黄油的自己?又或者……

就这样想着想着,玛莎小姐的脸上爬上一道红晕。但很快,这抹红晕就要被惨白取代。因为,当男子去而复返时,满脸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愤怒。甚至他还说,玛莎小姐就是一只爱管闲事的老母猫。

原来,男子根本就不是什么穷画家,而是一位建筑师。近3个月来,他一直在为新市政厅起草建筑图纸,来买陈面包也是为了将它当橡皮擦用。可玛莎小姐倒好,自作主张地往面包里塞了黄油。男子之前付出的所有心血全都因此白费。

知晓真相的玛莎小姐到底是什么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她重新换上粗布围裙、倒掉煮好的护肤食物的那刻起,想必随之碎掉的,还有她的脱单梦。

其实,当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你会发现,玛莎小姐身上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一面。按理说,像她这样的人,应该不至于好心办坏事才对。

但在书里有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就是无论是玛莎小姐猜测男子身份,还是后来她用画来验证猜想,欧·亨利用的词全是“断定”、“肯定”、“准是”这种完全肯定式的说法。

所以当结尾处,男子的真实身份揭开时,我们才会觉得这可真是一个神转折。但其实,很多伏笔早就已经被埋在了前面。

这其实也是欧·亨利小说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结尾既让你出乎意料,但又觉得情理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故事都少不了带给我们启发。比如这个故事中,我就领悟到了这样两个道理:

1.在没有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前,就不能因为一些简单的细节,就直接给他下定义。因为,这样做不仅容易以偏概全,形成误解和偏见,还会让原本可靠的理性变得不再可靠。

2.凡事都要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就像小说里的陈面包,我们只想到它可以拿来果腹,却不曾想到,它也可以被建筑师们当作橡皮擦。

《提线木偶》《绿林王子》:关于“善”与“恶”,“黑”与“白”的思考

在《提线木偶》里,主角詹姆斯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

一方面,他在邻居眼里是一位遵纪守法、疼爱妻儿的好医生,另一方面,他又时常趁着月黑风高干些不为人知的勾当。比如小说一开始,这位医生就出没在了凌晨两点钟的巷道。他手里提着的医药箱里,正是各种开箱工具、半瓶硝酸甘油,以及零零散散的八百三十美元。

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医生这是刚和别人组团偷了一家,只是收成不太好,每个人只分得到八百三十美元。

到这里,医生的形象因盗贼的行为彻底颠覆,让人不由得就觉得这就是个“披着羊皮的狼”。

而这只“狼”,也没有辜负我们读者对他的“厚望”,做了挺多让人牙痒痒的事情。

一个女仆请医生去给她家先生看病,医生却一听到病人说“钱”,就在支走女仆后,往病人心前区的肌肉中注入了硝酸甘油。目的是,借着对方死前最后一口气,套出钱的所在之处。

然而,病人也并非省油的灯,即使是心脏病发,又临近死亡,他还是将医生给摆了一道。在他眼里,即使是自己这样的赌徒、酒鬼、败家子,也比医生这样的贼强得多。

但对于病人的嘲讽,医生只是冷冰冰地说:“但我从来没有——打过女人。”

你看,一个是可以为了钱违背医德,对病人痛下杀手的医生,另一个是撒谎成性、毒打妻子的恶棍,这样两个劣迹斑斑的坏人却谁也瞧不上谁。而且紧接着,欧·亨利还笔锋一转,让医生又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

他不仅将之前偷来的八百三十美元全数留给了病人的妻子,他还用病人的名义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对方听后,原本心如死灰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欧·亨利说:“在今后的岁月里,那杀人凶手的谎话就像坟头上空闪烁的白星,给她慰藉,求她原谅——这又未尝不是件好事。”

是啊,虽然医生无论是从医德,还是偷窃的行为来讲,都称不上一个“好人”,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对待女人的态度上,却是值得人学习的。

这一点小小的人性光辉,让他整个人变得既立体,又难以定义。

和他一样的,还有另一篇小说《绿林王子》里的强盗昂多。作为强盗头子,昂多杀人越货的事情没少做,所以,他才会为了钱,率领自己的一众小弟,将装有女主角莉娜信件的邮车给劫了。

可当他知道莉娜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竟被父亲逼着到采石场干活赚钱,就忍不住怒从中来。

原因是,在他眼里,11岁的孩子就应该待在家里爬沙坑,玩娃娃,而不是违背天性规律,沦为大人的赚钱工具。所以,昂多最后不仅带着人将莉娜从采石场救了出来,还将她偷偷塞进了邮车的车尾处,让她跟着邮车一起回了家。

其实,不管是这个结局,还是《提现木偶》的结局,都让我们看到:欧·亨利即便是刻画一个恶人,也不忘赋予他们应有的原则和善意。

难怪有人在点评他时会说:“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

的确,人性生来复杂,如果只用“黑”与“白”,“善”与“恶”去界定,那难免会生成许多误解和偏见。

但如果我们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像欧·亨利一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当然,在期待他人走向光明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完善、谨记自己的原则。毕竟,善与恶,常常就在一念之间。

《天窗室》:即便当下处境再艰难,心里也要住着一颗星星

除了前面说的这些能够引发理性思考的故事外,欧·亨利也从未忘记传播希望,传播爱。

比如我要分享的这篇《天窗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说里的主人公丽森小姐,和我们很多人一样都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空瘪的钱包让她只能顶着房东太太无情的嘲笑,租下犹如棺材板一般逼仄的天窗室。

在这里,除了一张小铁床、一只脸盆架和一把兼做梳妆台的木椅子,便只剩头顶上一方深蓝色的玻璃天窗。但是丽森小姐却依然活得努力,活得乐观。

每到晚上,她都会躺在铁床上,透着天窗望向夜空。她说,那颗璀璨的星星叫做“比利·杰克逊”,是黑夜女王拿来别住和服的钻石簪。

只是不久后的一天,她因为丢了工作,没钱吃饭,而不得不和“比利·杰克逊”微笑着告别。

第二点早上十点钟时,大伙发现丽森小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怎么叫也没有半点反应。他们赶紧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整个故事也从这里推向了高潮。因为随着救护车而来的,有一个医生叫做“威廉·杰克逊”。他一听到有病人晕死在天窗室,便四级一跨,连忙往楼上跑去。欧·亨利说,“他显然十分熟悉天窗室的位置”。

一句很不起眼的话,却让我不由得推测到,会不会这位医生曾经也和丽森小姐一样,有过一段难熬的时光。但最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仅搬出了天窗室,还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所以当他再次回到天窗室时,才不由得对晕死过去的丽森小姐多了一些紧张和在意。毕竟,这是一个曾和他有过共同经历的人。看到她,就好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关于这段推测,我想,医生的名字“威廉·杰克逊”或许也能验证一二。不然,欧·亨利也不会将这个和星星一样的名字放在小说的最后一句,并强调说,这一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从这个特别的设置里,我感受到不亚于《最后一片叶子》的希望与爱。我相信,在欧·亨利没有写出的故事里,丽森小姐不仅会在医生的救助下苏醒,还终有一天会和医生一样,靠着自己的努力离开天窗室。

毕竟,她可是一个即使身在天窗室,却依然心里住着一颗星星的人。毕竟,写下这个故事的人,是从不轻易被挫折打倒的欧·亨利啊。

曾几何时,欧·亨利也和她一样,在长期的贫困潦倒中,不得不靠着打工来勉强度日。之后,生活好不容易过上正轨,却接连碰上两个坏消息。

一个是他之前工作的银行,有一笔他曾经手过的款项丢失了,另一个是在他逃走之后,结发妻子一下子便病倒了。

懊恼的欧·亨利决定回家见妻子最后一面,也决定在这之后,亲自去警察局自首。这一自首,便是入狱5年。

后来,事情真相大白后,很多人都说欧·亨利这个牢坐的也太亏了。但也恰恰就是这5年,铸就了欧·亨利不平凡的文学之路。

他之前经历过的种种挫折也好,监狱里的各种奇闻异事也罢,全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也成了一个个或治愈、或给予启发的不朽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既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又满满都是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就像麦家在《人生海海》里说的:“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