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们都是世界唯一仅有的花」

时间:2023-01-11 12:29:03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大家好,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们都是世界唯一仅有的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

金秋是探索一个城市最好的季节。雨后初晴的三门峡,最明媚的一缕阳光洒落在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里。

新落成的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紧靠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由南北7个楔形体块相连而成,嵌在台地盎然的绿意中。正值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到这里作一次考古朝圣之行,透过几代考古人100年的努力开拓,破解千古之谜,探寻华夏文明发展的主根脉,感受东方大陆地平线上最初的文明曙光。

“穹顶之最”开启史前艺术殿堂

气势恢宏的穹顶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拥有同时期先进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和璀璨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彩陶因子,以强劲之势辐射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远眺黄河和涧河交汇,近望城市高楼掩去台塬起伏的黄土。比托黄河、黄土,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以沙黄色为空间主色调,不事张扬又恰如其分。墙面、栏板、吊顶装饰着庙底沟纹饰壁雕,恢宏的序厅高堂之上,镂空花饰的巨型穹顶天光流淌下通透得晶莹,若幻若真,形成浑然浩渺的时空感受。这个重达13吨的穹顶,摘取了国内建筑艺术造型穹顶的“重量之最”。

三组泥土色的雕塑群,是阔大序厅内吸睛的“顶级流量”。仰望古人,“走向庙底沟人的生活”,同一片土地上,现场尝试和正在狩猎、劳作、制造、祭祀的古人对话。从茹毛饮血,到衣食文明,到垂拱而治,远古人类逐步走向文明的群体形象在此直观再现,营造出史前艺术殿堂的视觉氛围。

“花开中国”芬芳未央

“花开中国”展览

“鸿蒙初开,乾坤始奠;百卉含英,花萼相辉;芳花未央,永续华章。”馆内基本陈展《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以“花”为意象,站在新石器时期历史发展的新高度,以独特视角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全程。

庙底沟彩陶是最初的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最亮丽的标志。考古学家严文明盛赞:“庙底沟彩陶很厉害,影响很广泛,其他地区只要有彩陶就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他认为,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好比内圈花瓣;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东北等文化区,好比是外围花瓣。这样,就好像一个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像一朵花一样,花心和花瓣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保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持续发展而不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庙底沟之“花”有着丰赡的意蕴。这“花”是生命繁衍之花,是文化之花,是华夏之花,盛开在中国大地,成为华夏民族的来源和文化基因。

史前艺术浪潮的高峰

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目前陈列展出文物近4000件,其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是国内彩陶文物展出数量最大、类型最全、跨越考古年代最长的彩陶文化集合展示。

仰韶文化代表性文物展览

黑、红、白的简单组合,造型和线条的斑斓变幻,泥土和烈火的久远融合……馆内丰富的展品彰显着先祖对三门峡最慷慨的馈赠。6000至5500年前,它们诞生在三门峡这片黄土之上,历经历史的烟云,百十年间在这里又重见天日。这些彩陶精灵构成穿越千年的时空走廊,摆在亲临者面前,就是无尽的故事,勾画诉说着史前时代的精神气质、时代面貌。

馆内陈设文物

庙底沟彩陶一器一绘,每件图案均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它的创造者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潮流达人”。鱼纹陶盆、红色陶钵以及渑池仰韶村发掘出土唯一完整的陶器月牙纹彩陶罐,在一排排带着修复痕迹的展品中引人关注。残缺的陶片被重新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坦然呈现着历史的千疮百孔,但总有微光烛照着幽暗。

馆内陈设琳琅满目

展厅里,慢下脚步,一件件看下去,不只是一声叹息。也许一个时代的潮流、爱好和审美在变,但内核的精神仍一脉相承。绘彩写韵、丹青不渝,先民们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给我们留下恒久的心灵印迹和创造意识。

现代建筑“金盆聚宝”的“庙底沟彩陶版”

与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隔青龙涧河遥望,现代化的三门峡高楼林立,地标建筑国际文博城“金盆聚宝”点缀着天际线。展厅内,带着泥土斑驳的红陶钵呈圆鼓曲线造型,诞生几千年后经考古发掘重见天日,从色调到造型,它俨然就是现代构架建筑“金盆”的“庙底沟彩陶版”。古人与今人,审美竟如此相似,历史就是如此猝不及防、引人入胜。庙底沟彩陶的“前世今生”,穿越千年,谜一般的神奇。

造型古朴大气的展厅内景

穿过首次展出的“中华第一夯”,城烟遗址陶窑里火光跳跃,庙底沟先民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着精神世界。鱼、鸟、花卉是彩陶上出现较多的图案,这更像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田野生活的真实写照。先民们在陶器上刻画符号记事,利用矿物颜料在陶器上描绘彩画,用陶土塑造小动物的可爱形象,制作骨簪、陶环、坠饰美化自己,满腔热情地探索追寻人与自然的美。

先民的“诗与远方”

8000年前的骨笛陈列在展厅,悠扬的乐声仿佛在耳边呼啸,天籁般回响。篝火噼啪,鸟鸣兽走,起风落雨……以彩陶为造型的展厅内,四角响起远古人类生活的声音,站在通透的穹顶之下,来自远古的声音不断汇聚入耳。

文物展示

远古人类的语言虽无法考证,但此刻不妨推测他们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谛听人类文明“童年”的歌声。身临其境,古今互动,体会远古人类的浪漫与深邃,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奇妙,让人不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先民也有自己的“诗与远方”。

两个展厅之间是一处彩陶之路,地面象征探方的钢化玻璃桥面之下,模拟了发掘场景,隐约可见到彩陶残片纹饰、石质工具变化。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体感互动、幻影成像装置等大量现代高技术手段的互动运用,好像走进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场景,单一刻板的姿态瞬间得到放松,随着沉浸式体验,感觉直接走入了生动的远古洪荒时代。

回顾·致敬·前行

在展厅出口走廊,地面上以投影方式按序向前循环闪现原始人脚印、草鞋脚印、布鞋脚印,直至出口的现代皮鞋脚印。两侧墙面出现相应时期的人物形象,同步向前走动,偶尔有人侧身向参观者打招呼,告别致意。

像一朵花一样,“最早的中国”文明之花绽放在庙底沟彩陶之上,吾乡吾土,那是最美的血脉生命之花。中国考古走过100年,从时间的断面上探究史前中国的时代面貌,一点一点完善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

在中国现代考古发端之地,我们郑重回顾,我们俯首致敬,然后再继续前行。

( 编辑:李建新 )

本文来自【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