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快评」潘丰泉:公共艺术低俗化理当摒弃

时间:2023-01-16 14:05:13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大家好,「快评」潘丰泉:公共艺术低俗化理当摒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潘丰泉

当下,公共艺术中低俗化倾向时有出现,更为严重是,各种以怪为是或以丑为美,随处可见。

显然,视觉艺术在向多元多样推进过程,是允许某种另类或异端的东西存在,比如英国艺术家培根作品中有意将人的肢体加以扭曲,以错位呈现,表达了作者誓与一种低俗流行的商业化割裂开来的决心和勇气,以拒绝庸俗化的锐意进取精神,向世人表明一种鲜明的创作态度。

近些年艺术现象的纷纷扰扰,一时混淆是非,莫衷一是,挟杂着各种评判标准,或多样不一,或致语焉不详,使得一类视丑为美为新奇、但已陷入低俗化的视形态,纷纷出笼、肆意妄为。

公共场合中的视觉形态,比一般室内展示传播面更广。一是因为美术馆与室外空间不同,相对狭小,与观众情感交流过程短暂,甚至是片刻间,而公共场合均属于室外展示空间,一尊造型作品如雕塑类的,须借助一个开阔的场地才好深入并全面展示,才有助于视觉形象的突出,因两者处于一种相得益彰的效果,极易造成一种过眼不忘的视觉画面,对每件作品的传播产生影响,且传速快。再者,不可否认,一件上乘的公共艺术作品,确有迵异于室内艺术的视觉效果,大多时候,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往往是展示一座城市形象的名片。

但是,在人们对改善艺术生态部分中的公共视觉形态,始终抱着信心和期待的同时。如上所述,以丑为低俗倾向的视形态,不时出现。似乎是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点,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谁也干涉不了,连一般興论也监督不了,加上管控机制相对松散,于是乎人们不愿看到的某些造型奇葩,在各种公共场合不时出现,一时间,常人眼里的那一类优雅崇高或活泼可爱视觉形态,反被讥讽为过时的,一种从众心理的没有个性化的经验主义式的陈旧东西,如前面提到的各种搞怪戏耍和恶作剧式的表演,反而是合理,有存在的空间和艺术价值。

凡人皆有好奇心。是故,往往在面对一件公共视形态作品,宁愿作出一惊一乍的发现,却不愿多停留片刻冷静分析,沉浸在与塑像留影的快感之中,“逗比”一番,再发到朋友圈,很快一传十十传百的倍数扩散,不到片刻,便是相关的一件公共形态作品信息量被无限放大,还成了一件有争议的作品,就如老话说的,谎言多说几遍便成真理,久对丑态见怪不怪!

须警醒的是,它会慢慢扭曲人们的正确审美观。如前些年,有一尊十分低俗的表现武松杀嫂的彩色塑像,竟煞有介事出现在某闹市区商场,每天络绎不绝行人,只要一经塑像,就会左看右看,有些看客眼界不高或局限于审美水准,往往对低俗的一面,未能察觉辩识,而塑像敏感部位竟被视为是现代艺术一种风格手法,难道性与现代艺术脱不了干系?

或由此,有人敏感到公共艺术领域是可利用的空间,对于扩散传播个人声名极为便利,加上一些设计在公共场合的视觉作品,往往不如成制度化的官方创作评选那么规范,多少草率了事,把关不严,极易使一些低俗的东西混迹其间,招摇过市,让作者自以为是,几分陶醉。

公共艺术在引导大众审美作用日趋明显,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内涵到形式,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眼界即见高下。有的从文化视域把握当下艺术形态设计,有的从环境保护角度倡导绿色生态主题,不一而足。但是,由于某些低俗的公共视觉形态作品,背离了艺术标准或社会公德,误以为公共艺术范畴也包含了这部分丑的东西,其危害不容小觑。

其实,一件好评不断的公共艺术作品之所以名至实归,必然是创作者水平和眼界的反映,而那些假以某个经典范式,且自身问题一堆如技术不过硬基本功欠缺,连一般美丑是非都辨别不清,生搬硬套,至于作品能否与环境协调,观众接受与否,会不会造成视觉污染全然不顾,还煞有介事为劣作宣传造势,通过自媒体大量发送,极易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伤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