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艺术「国画的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时间:2023-01-18 11:01:03 来源: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大家好,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艺术「国画的笔墨与意境的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 萍/文


北宋的绘画理论家、著名画家郭熙有言“善书者往往善画”。我国的书法用笔与绘画同样追求章法、力道、意境以及骨气相通。将书法用笔用于中国山水画中,能最直接地以画抒发感情,将心中星辰山海浓墨淡写,使画在写景的同时,更有传神之精妙。书法运笔中有超逸、洒脱,更有神韵、自然,运腕之间,方圆尽显,赋予了山水画别具一格的意境和苍劲浑厚的线条之美。

一、“书画同源”的美学观点

在我国的山水画中,多以线条力感之美体现整体的意境。通过画家的自然所见、心中所感,以笔触勾勒线条,在松紧、快慢、浓淡、轻重之间延伸审美意识。而在我国书画的历史中,在唐代便形成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将书法用笔用于山水画中这一美学理论,主要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所谓“同源”即书法与绘画在历史中的起源较为类似。在远古时期,人们以绘画记录传递信息,并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而演发了文字,绘画作为历史最早的记录信息,起源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其次,书法艺术的用笔和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笔墨、线条、立象等表现形式高度相近。中国书法讲求“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点、线、笔画及纸墨的运用。而中国山水画作为造型的艺术,点线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笔墨是其作画的重要基础。最后,是“神源”,书法的骨法与绘画的意境有着相似的美学追求。在我国历代传承至今的书画作品中,也可寻到“书画同源”的踪影。因此,我们想要探究书法用笔在山水画中的价值,需深入掌握“书画同源”这一美学的基本含义。


二、书法用笔在山水画中的价值

自古中国书法与山水画具有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将书法用笔应用于中国山水画中,对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书法用笔赋予山水画气韵之美

在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中,讲究用笔之中贵在用锋。用锋之妙,在于笔有起有收,起止得宜。虽然我国的书法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也随之呈现出变化万千,但主要讲求的无外乎对线、条、点、画的运用与理解。起收蹙衄,提顿交替,力注毫端,则字之精神韵味跃然于笔墨间。书法艺术中的笔墨应用、相互的融入渗透、力道转换成就了书法作品。而在中国的山水画作中,也处处可寻到书法用笔。例如,谢赫的六论法就是对中国杉树画的最好诠释,首位的“气韵生动”,所谓气韵是内在精神的流露,是内心所思所想的真切表达。气韵在山水画中,就是一点、一线、一笔、一画中的用笔体现。线条赋予山水画气韵,而对线条的使用,则需充分掌握书法用笔。笔法的横、竖、撇、捺给予山水画生命和灵动,使山水画在线条的转腕回转之间品味独特的水墨语言,山水画的气韵之美,正是在笔触的纵横用墨、造型与意境中。例如,被称为“三绝”的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雪霎望五老峰图》,其以细劲、古朴的点、线书法用笔,将云、山、树等自然景观勾勒地恰到好处。

(二)书法用笔给予山水画简约之美

不同于西方油画的色彩艳丽、注重写实,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境,书法用笔应用于山水画中,加深了山水画的意蕴,赋予其更多的简约之美。传统书法讲求笔触之间的风骨、精气神,而在历代大师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可看到在行书的笔法中,对于相同的笔画却有着千差万别的表达,书法用笔的一勾一勒,不黏不脱使山水画气力尽显。例如,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家黄宾虹老先生的晚年山水画,书法用笔简洁、洒脱,以不经意间“引书入画”,将灵动与厚重浑然结合。

(三)书法用笔使山水画更具力道之美

山水画中有“骨法用笔”的概念。为凸显整幅画作的造型、线条,使作品的形态更鲜活。骨的字面理解为骨骼,相对于筋、骨、肉、血来说,骨是架构。在此为比喻,是较为有力的笔触表现。绘画中的“骨法用笔”,主要表现在力道中,以此表现构图。尤其在南齐的谢赫之后,除了画作的形体生动、准确外,更应具备书法用笔中的力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骨法”的背后,体现了书法用笔,赋予了山水画恢宏的气度。

古往今来,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且从美学的视角来看,书法用笔赋予了山水画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在笔墨渲染中,更使山水画具有意犹未尽的意象之美。古人云“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作为民族的艺术瑰宝,只有深刻领悟书法中的用笔精妙,并与山水画的发展与传承密切相连,方能学好书法用笔,作出眼中之画。

(孟云飞转自《艺术家》 2019年第7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