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随州市残联「少年智力残疾学校」

时间:2023-01-22 11:49:24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随州市残联「少年智力残疾学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剪辑 周萍英

通讯员 吴杰 鲍亚忠

这可能是湖北最特殊的一所学校:学生从7岁到30岁,没有一个孩子正常,不是腿脚不便或聋哑眼盲,就是患癫痫、自闭症或其他智力障碍。

这是湖北唯一的一所民办、全免费寄宿制的特殊教育学校。食宿全包推荐就业,甚至女孩子用的卫生巾都免费提供。

正如爱心人士所言,没有大爱,很难支撑。

而这些,随州一个叫刘爱业的男人默默坚持了12年,他把自己毕生积蓄和对残疾孩子的爱,投入到这所叫“博爱”的学校。

一腔孤勇误入“歧途”

4月的春天里,随县安居镇徐家嘴村,草木葱茏、阳光沁人。村口一栋两层老楼就是随县博爱特殊教育学校(下简称博爱特校)。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的当天,正赶上武汉来的一拨爱心人士看望孩子们。师生聚在一间大教室,台上有人表演,台下则千奇百怪:有人坐在课桌上兴奋地拍手,有的跟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有的歪斜在轮椅上,有的自顾自掰着手指头,还有的趴在桌上啃饼干。看到记者冲他们拍照,有些会凑到镜头前做鬼脸。

“随时会出问题,一天24小时不敢放松。”黄敦兰老师一边和记者说话,眼睛却盯着旁边的学生。

像一条拉满弓的箭,学校创办人、校长刘爱业绷了12年。

刘爱业今年56岁,原是随州市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从事职业教育20多年。2003年开始,他开办随州市技工学校孔家坡分校。

一次,他来到随县唐县镇的桥头村招生,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非要拉他们去家里看看。

在她家,刘爱业看到了妇女的残障儿子。她流泪央求:“自从生下娃子,我们没有一天舒服过,很少在外走动。在村里不敢跟别人争吵,不然就会被别人说上辈子没做好事,遭报应。这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他这辈子该怎么过……”

大家内心被震撼到。再一调查,在随县,像这样的残障孩子还不少。刘爱业萌生了创办残疾人学校的想法。

一腔孤勇,刘爱业真办起了学校。2010年,随县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这是随州市第一所民办特校,也是时年44岁的刘爱业自嘲的“误入歧途”的开始。

据湖北省民政厅相关人士介绍,在湖北,民办性质的特校,全湖北只有两所。一所在宜昌,一所就在随县。巧合的是,两所名字都叫“博爱”。

自创“秘籍”因残施教

学校大门一开,刘爱业傻眼了,没做任何宣传,竟一下涌来150多个学生。刘爱业和妻子孙燕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办学的第一个晚上,并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鸡飞狗跳”。

当天晚上,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家不适应,很晚还不睡。大吼大叫的、围着操场不知疲累地跑的。到凌晨1时许,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生活老师发现,有个女娃,嘴发乌、眼发直。生活老师吓坏了,赶紧叫来刚躺下的刘爱业两口子。

紧急联系家长,再送到附近医院,折腾完后已是清晨5时。

“最怕出安全问题。对我们学校来说,最大的安全隐患还不是食品安全,而是疾病,病了就是天大的事。”刘爱业也从这一番折腾中摸索出经验,再往后招生,他一个个面试,面试完了还有试读期,“有些孩子三两天看不出问题,不会穿衣,不会吃饭、屎尿拉床上不能自理的不收,对其他孩子造成危险的不收。”

也有刘爱业亲自上门请来的学生,全盲女孩小慧就是其中一个。小慧今年18岁,来学校4年多。两岁生日当天,她母亲不堪奶奶指责喝农药自杀,随即奶奶内疚之下自缢身亡。

一天之内失去两个亲人,备受打击的父亲抛下她一走了之,从此,她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

小慧原在另一个镇上普通学校上学,刘爱业听人说起后,亲自将小慧接来。小慧笑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一开始来什么都不会,现在会葫芦丝、架子鼓,马上还学竹笛。看不见曲谱怎么办?她说,老师用手机录好音,她反复听就听会了。

与之前上的普通学校比,哪所更好时,小慧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个学校好,那边都欺负我。”

记者发现,孩子们上厕所,大多两个两个一起,有的还用“遛娃神器”拴着。生活老师说,这是他们自创的“一对一”照护法,培养正常点的学生,让他们互相照顾。智力正常地帮助肢残的,轻度残疾的照顾重残的,不仅减轻了老师压力,也让轻症学生学到生活技能,同学之间建立起感情。

残疾种类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差别较大,无法统一授课,刘爱业摸索出一套“因人施教、依残授课”的模式:对智力较低的孩子,重点补习文化;肢残的孩子,学习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盲人学习按摩;有文艺爱好的学习音乐……

全家种地起死回生

今年52岁的孙燕是刘爱业的妻子,她从小就没了父亲,吃过不少苦。当初老刘要办特校时,她选择了支持。“比起他们,至少我们健康人还有未来。”她说。

一边锄着平房前的地,她焦心地道:“这些莴笋、菠菜吃不了几顿。刚种下的韭菜被土盖了发不出来。能种点菜补贴一点是一点。”

谈到这些年办学遇到的困难,孙燕红了眼眶。指着大门口的大棚,她说,为了维持学校运转,他们一家人都参与进来,合伙种了几十亩地,种过香菇、灵芝、藕,听说黄精赚钱,今年还种上黄精。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刘爱业的办公室里有些杂乱。打开一看,塑料袋里是花花绿绿的糖果,快递件里是卫生纸、卫生巾。柜子里码着洗衣粉、扫帚。

“一次性用品一年就要花十几万。”刘爱业说,孩子们有的不知饱饿,一口气吃几碗饭还不知道停。扫帚拿出去就搞坏,几乎天天买。每天零食也不能停,这是上课好道具。

生活老师黄敦兰补充道:“吃喝拉撒都得管,卫生纸都用得多。才来的学生要么不知道擦屁股,要么一扯半卷。”女孩子来例假还要提供卫生巾。

办学举步维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学校教职工17人,开工资得50万元。残障学生110人,按每天20元算,一年生活费60万元不止,因为“没有节假日,寒暑假也要管,家长不肯接回去”。

加上房租水电等,全年运维成本在130万元左右。

“就像要死的人,每次快死的时候又打了一针复活了。”刘爱业说,他经历几次 “起死回生”。

最初办学没有任何政策支持。到了2014年,前期投入的200多万元积蓄很快见底,他无奈之下想起靠副业补贴,种起了香菇。“要蒸要熏,上筒子的时候得整夜守着。”那一年,熬红了眼起早贪黑,靠种香菇挣到二三十万元,“钱没摸到就没影了”。他说。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低保政策,到2017年取消了,学校再次到了生死存亡边缘。2018年,政府为学校争取到生均公用经费40多万元,总算缓过来。

如今,尽管有政府各项补贴、省市县残联补助,加上湖北省省直机关关工委和市县关工委捐赠,总计近百万元,仍面临不小的缺口。“不怕你们笑话,我身上从来没有超过1000元钱。”他说,每次到放弃的时候,看到那一张张无忧无虑的脸,他又打消了念头咬牙坚持。

爱的力量点燃希望

刘爱业的精神感染着其他人。老师张春玲就是其中一个。

张春玲做过幼师,她坦言,一开始真不想来。“比幼儿园老师辛苦,老师少,人手紧,白天带娃,晚上还得管。”学习更难,大部分孩子没记忆,1-20的数数不清。

她还记得第一天到博爱特校的情景。当时,一个患狂躁症的男学生,推着同学大喊大叫,她把他抱到凳子上坐好。谁知,这个比她还高的学生,一巴掌甩到她眼睛上,“当时我眼冒金星,眼泪都掉出来了。”她气得想走,但转念一想,这就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啊。

让她没想到的是,那天下午,当她要跨出校门时,竟然有班上同学追来跟她道别,嚷嚷着“老师你明天还来啊”,这让她顿时心里一暖。就这样,张春玲留了下来。

音乐老师王翎,是国家三级演奏员,曾是好几所艺术学校的特聘老师,为了博爱特校的学生们,他放弃了其他所有赚钱的机会。

他坦言,2013年刚到特校时,也很气馁。想教孩子却“没法沟通”。如今,他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办法,看不见的怎么教,看得见的怎么教,五音不全的怎么训练。

让他欣慰的是,他带出来了十七八个好苗子都。“有自闭症的,有全盲的,有智力障碍的,有肢体残疾的,他们学会用音乐表达,在外面就业能糊口,有些还有一技之长自己开了店。”

两个在厨房帮厨的工人,既是员工也是学生家长。今年60岁的张大姐是因为外孙而来。孩子7岁半,患自闭症。去年下半年入校,担心孩子受照顾不周,更怕咬到其他同学,刘爱业干脆让她到厨房工作,每个月给2000多元工资。“刘校长是大善人!”张大姐说。

12年来,博爱特校先后接纳残疾青少年500多人学习、培训、康复和托养,大部分达到预期效果。以前生活不能自理的不再需要他人照料,还能分担家务、干农活,还有一些孩子开店创业,踏上致富之路,目前已有120多人实现了就业。

学校还组建宣讲团,到目前为止,已组织演讲35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学生用自身经历激励观众,传递出满满正能量。

湖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特校仍归教育局管,对这些学生的救助只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普惠政策。目前全湖北省每月有90万人享受到这两项补贴。“每月不到200元,对于困难残疾人杯水车薪。”该人士说。

随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何金波介绍,博爱特校前期确实没有享受任何政策扶持,对刘爱业办学的精神表示敬佩。教育局将博爱特校纳入管理,在年检等方面与公办特校一视同仁。“博爱特校是对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解决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难题。”他认为。

(文中学生名均为化名)

来源: 荆楚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