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在江南竹艺传承「编织技艺」

时间:2023-04-06 09:03:10 来源:搜狐

仲夏周末的清晨,微风拂过,竹浪翻滚,茂密的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敲击声。余定涛、李彬夫妇正在选竹,他们用刀背敲击竹筒,多年的竹编经验让他们能一眼认出中通外直、绿意浓厚且均匀的“一年青”,更能闻声判竹,通过敲击声的清脆或沉闷,判断出竹筒内纤维的粗细,来选取适合编织的竹材。

太阳缓缓升起,夫妻俩回到通江县火炬镇的家中,李彬忙着做饭,余定涛将竹筒锯段、刮青、削平口……早饭后,他开始划薄篾,将竹篾从一端用小刀轻轻一划,分出第一层,再划一下,分出第二层,用同样的方法分出四层,每一层薄如蝉翼,轻盈通透。其中第一二层成色最佳,是上等材料,可用来做各种精品器具;三四层做成染色篾条。

李彬忙完家务,来到工作台前,开始编织大型平面竹编作品《赤化全川》,她轻轻挑起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丝,采用“挑一压三”法,细柔的竹丝在她灵巧的双手下游走穿插,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一篾起头,一篾收尾,宛如浑然天成。

余定涛处理完竹材后,打开工具箱,摆开几十种工具,开始编织灯笼。同在一个房间里,两人基本不说话,工作室外车来人往,他们各自醉心于手中的作品,眼里再无他物。

竹编

李彬夫妇都是通江县火炬小学的教师,他们的竹编技艺是从祖父余开汇、父亲余明礼那里学来的。火炬镇竹林繁茂,给竹编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李彬和余定涛结婚的时候,父亲余明礼赠予一副精美的平面竹编字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个字苍劲有力,寄托着父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将其装裱起来,挂在客厅里,保存至今。这幅平面竹编作品让夫妻俩对竹编有了新的认知,原来除了立体器具,竹编也能做成平面的艺术品!这幅作品也激发他们对竹编进行大胆的创新,他们将书法、绘画、人物肖像等元素融入竹编,并与现代装饰图案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意味的工艺品。

将传统立体竹编向平面竹编转变、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第一步砍竹开始,要经过锯段、刮青、削平口、分块、分层、刮篾、染色、分丝等30多道工序,才能制出薄如蝉翼、细如发丝、永不褪色、不腐不蛀的竹丝,还要经过排版、定位、分层、编织、装裱等繁冗的工序,最终才呈现出一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两人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准备竹材、寻找素材,为了精益求精,李彬到成都竹编厂学习,并到全国著名的竹编之乡眉山市青神县拜师学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的竹编技艺日渐精进,《中国梦》被选送到四川省群教活动办公室;《梅兰竹菊》获2016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四川赛区银奖。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成都国际非遗节、文化自然遗产日、文旅推广等活动现场。夫妻俩受到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教育导报》等各级媒体采访和报道。2021年,他们带着竹编技艺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亮相,这是令他们无比骄傲的荣誉。

竹编技艺进入通江县火炬小学课后服务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传统的手工艺受到强烈的冲击,李彬走在大街上,经常看见卖篾货的小摊贩前无人问津,那些质朴实用的家用器具备受冷落,她心里不是滋味。她和余定涛商量,想建立一个工作室,把民间竹编艺人们召集起来,在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革,编织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竹编产品。这样,竹编技艺不会失传,传统老篾匠们也不会失业。余定涛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他将家里一楼的两个门面房打理出来,铺地板、刷墙、打隔断……他默默无言,又事事亲为。历经一年,他们的工作室建成了。

如今,在当地非遗保护部门的支持下,他们的竹编工作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非遗保护与传承基地。每天,老篾匠们来这里坐一坐,看一看,和李彬夫妇一起指导前来学习竹编技艺的年轻人们。有茶楼订做灯笼和竹椅,还有人订做个人肖像,小小的工作间里,大家各自忙碌。

为了让竹编工艺品受到市场的欢迎,李彬夫妻俩挖空心思地在产品上下功夫,打造喜庆的大红灯笼、精致的果盘、儿童竹椅、多层化妆盒、花瓶等实用的日用类产品,这些器具纯璞归真,天然明净,实用性极强;同时编织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产品、红色文化产品等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这些产品将柔美和精致融为一体,带着山林野趣的朴素,又带着淡雅清丽的气息,成为文人雅客们生活的点缀……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民俗文化节等展销现场,他们的风铃和小型平面竹编作品热销,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

余定涛夫妇竹编作品

从传统器具到精美工艺品,从生活日用到文化符号,从篾匠到非遗传承人……李彬夫妇感叹,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竹编技艺能存活下来,实属不易。他们把竹编技艺带进了火炬小学的课后服务,孩子们非常喜欢,一双双灵动的巧手编织出了玫瑰花、小兔子、金鱼、花篮等简单漂亮的作品,后来,还能编出复杂多样的风铃、杯罩等工艺品。如今,竹编技艺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课程,并由此繁衍出了“竹韵”校园文化。他们希望通过孩子们的巧手,让传承千年的“指尖上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