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魏云飞——国画的\\「最有意境的国画」

时间:2023-07-22 09:03:03 来源:搜狐

导言:

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本质,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什么叫意境?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探究其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的美学观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统一。形象,并不只是有形的形象,而应该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老子、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的创造,影响十分巨大。

魏云飞《松里云深夏亦寒》40x45cm


什么叫“意”?我们在评论中国书画时,常常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断意连”、“立象以尽意”等等。“意”,指的是画家的思想、感情、意念、意义、理想。“意象”指的是以意成象,成为艺术形象。画家在观察大自然和观察社会过程中,产生了思想感情。有了新的意念,要创作出有意义的理想作品。于是把客观事物精粹部分集中起来,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意象绘画艺术。

比如,同样是描绘黄山风景,有的人照摹黄山,这只能是表现黄山的“象”。有的人不仅观察到了黄山的外形,并且领悟到了黄山的气质和生命。黄山就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飞扬的神情,有雄浑的动势。每一座山有头、有面、有四肢,有脉络。每棵树也像人一样,枝干传情叶传声。云和水的流动,也像人的感情一样,或汹涌澎湃,或静水微波,或飞流直下,或清泉细流,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把云水的种种自然属性来作为人和生活的象征。这就是艺术上的“物我两化”。

张大千 1982年作 《彩荷图》 镜心 纸本

当一个人因忘己而随物而化时,物化之物,亦即是存在的一切。人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讲的是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然飞来飞去,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忽然一梦醒来,原来自己是庄周不是蝴蝶呀!这一下可把他弄糊涂了。到

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然而,庄周和蝴蝶毕竟是不同的,这就叫“物我两化”。把自己与对象融合为一个,得到因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艺术化的历程,这就是物我合一的历程。如果把这种境界表现在绘画上,我们所描画的对象,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达到微妙的境地,这就是以意成象了。

白雪石《江水深凝碧 秋枫烂漫天》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壕沟边游玩。庄子说;“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是鱼的乐趣。”惠子问庄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庄子告诉他,我在壕沟边上就看出来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庄子是以恬适的感情与知觉,对鱼做了观察,因而使鱼成为美的对象。从鱼出游从容,看出鱼的乐趣。因此,对鱼做出美的描述。这也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从这种美的观察,做出美的判断。如果表现在绘画上,这也是以意成象。

“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情化而显现出来。“意象”是中国美学史发展的成果。到了唐朝,“意象”这一名词,已经被美学家、画家比较普遍地使用了。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陶冷月《报春》

关于“意境”。“境生于象外”。“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境”不是一草一木,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画家的描绘,不要停留在有限的孤立的物象上,而要突破这有限的“象”,从有限进到无限,以体现宇宙本体和生机。显然,“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

黎雄才 1988年作 《唐人诗意图》 镜心 纸本

“意境”既包含有“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又包含自己特殊的方面。“意境”的内涵比“意象”更丰富。在绘画上,要把客观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过来,经过集中、筛选、加工、改造,融进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用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来,就成为“意境”。

画家要具有审美的心胸,必须超越世俗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的虚静态。在虚静之心中才会“胸有丘壑”。苏东坡说“虚,故纳万景”,这样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才能表现出客观真实的“境”。

亚明 1978年作 《古都拉赫尔》 镜心 纸本


#艺术##绘画##魏云飞##山水画##山水意境#

总结一下国画中的“意境”是什么。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