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产区”全球最大!日产10万㎡中板大线来袭

时间:2023-08-25 16:33:03 来源:陶瓷信息汇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网小易分享一篇来自陶瓷信息汇的《“产区”全球最大!日产10万㎡中板大线来袭》,感兴趣请往下看。

日前,河北新玻尔陶瓷传出重磅消息:计划新建一条全球单线产能最大、日产超10万平方米的中板生产线,再次刷新国内单线产能纪录。

这是又一枚真正的“超级核弹”,一旦建成投产,将在北方产区掀起新一轮无比惨烈的价格战,重新定义该产区的市场格局,从而加快行业洗牌的步伐。

早在今年2月,新玻尔就建成一条当时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生产线,窑长340米,烧成周期14分钟,日产800×800全抛釉7.5万平方米。目前,该生产线日产能已拉升至8.2万平方米,烧成周期压缩至13.5分钟。尝到了规模化、低成本优势的新玻尔,半年之后再次扩产,计划投资 1.5亿元新建一条窑长556米、日产能达12.5万平方米的中板生产线。

此消息一经发布,就如巨石入水,在行业引发强烈震撼与关注。如此大的产能,产量如何消化、质量是否达标、会对现在的市场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围绕这些话题,行业人士众说纷纭。尤其是北方产区许多同品类的竞争对手,更是感受到强烈的生存压力。

毫无疑问,该生产线一旦建成投产,企业将凭借其领先行业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攻城略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周边产区及同行形成强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外产区同类产品要想进入华北市场,将变得更加艰难。最终,中国建陶产业的中板市场格局,将会因该生产线的投产而发生新的、巨大的变革。

2023年的陶瓷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需求下滑,全国各大产区有超过1000条生产线无法开窑,与此同时,价格战不断升级,企业营收、利润断崖式下滑。有行业人士预测,未来几年,国内瓷砖需求量将下降至50亿甚至30亿平方米左右。

与此同时,国家已将陶瓷行业明确列入“两高”行业,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许多产区已限制、甚至禁止新建陶瓷生产线。在此背景下,河北陶企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的陶瓷大线,不能不令人关注和担忧。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就能理解为什么陶企在此背景下还热衷于上新线、上大线。除政策因素之外,几乎所有的行业洗牌,价格战都是最有效的杀手锏。许多企业都是通过规模化的价格战,将那些成本高企、没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企业清理出局,然后实现行业格局的解构与重构。

多年前的长虹电视如此,后来的格兰仕微波炉如此,再后来的奥克斯空调同样如此。都是利用超低的价格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将竞争对手清理出局,达到提升市场份额的目的。

当然,无论是长虹、格兰仕还是奥克斯,后来都没能成为行业一线品牌,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快速扩张中低价策略的有效性。至少,许多企业依靠低价策略,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窑炉越长、烧成周期越短,产能就越大,成本就越低,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陶企在无法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仍然冒着风险上新线、上大线的缘由所在。因为新线在最新装备工艺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在血流成河的价格肉搏战中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没有人愿意打价格战。但市场却是残酷而又现实的,在产品、服务、配套等无法形成强大势能并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中,市场一线的竞争,争到最后,往往就是价格的竞争。

由于价格战,近年来行业利润急剧下降。但是,相比许多传统制造业,陶瓷行业的利润并不低,这就为未来持续的价格战提供了空间。在阶层分化、消费降级的大形势下,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越便宜越好卖。当然,也不排除极少部分的高收入人群,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在品牌、产品、服务等无法形成强大势能的情况下,许多陶企、经销商事实正面临着一轮又一轮价格战的困局。尤其是广东的二三线品牌,过惯了广东砖好卖、价格又高的好日子,整天幻想着品牌溢价、新品厚利,或者OEM,熟不知,北方产区已经在悄然之间用大产能建立的低成本对其市场形成了全方位的包围。

很多人一定会说,那么短的烧成周期,质量肯定很差。但是,请相信,企业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生产不合格的产品。13分钟烧出来的瓷砖,谈不上品质一流,但至少合格、能用,甚至比某些老产区的产品质量还要好,非常适合于工程、乡镇及中低端消费群体。

当然,北方产区的大线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于其他产区,但却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陶瓷行业的大洗牌,可能越来越多的大线才是真正的导火索。

好了,今天关于“产区”全球最大!日产10万㎡中板大线来袭就讲到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