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石涛的《古木垂阴图》

时间:2021-09-02 17:45:07 来源:

石涛的《古木垂阴图》

1.jpg

清初画家石涛作画笔墨多变化,技法运用灵活。在绘画理论上,他主张“借古以开今”,作品要有创造性。因而他的作品,无论是构思布意、笔路墨法,还是题诗书跋,都颇具自家格局和风趣。这幅创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古木垂阴图》(见右图)便是其中一幅。作品为纸本设色,画心纵175厘米,横50.7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图中描绘的是江河两岸崇山峻岭、古木垂阴之景:危峰叠嶂、古树怪石、远水层楼、烟霭弥漫,苍茫而又清幽。此作在构图上继承了文人画家常用的三段法:近景为山坡、树木,中景为小桥流水,远景为峰峦、白云。

画家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了近景的坡石、老树。坚实的峦石上长满杂草,几株古树扎根于硬石之中———或挺拔、或虬曲,姿态各异。粗糙的树皮上布满树疤,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树木的枝叶虽不茂密,但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画前面中间的两株老树姿态挺拔,向上旺盛地生长。而两边的树木则呈右倾之态:左边的那株树形

形态虬曲,呈“S”形,树叶尽脱,只剩下嶙峋的树干与凌乱的树杈;右边的那株好似被狂风吹弯了腰,其姿与岩石的左倾姿态形成对比。向后望去,山体越发高耸,树木越发苍翠,曲径通幽,古木蔽阴。山坳、丛林中楼阁掩映,点出画中的“可游”之意。再看画面中景,江水横流,一桥横跨,山石圆润、低矮,堤岸延伸,云树、丘壑掩映。远景山峦重叠、峰外有峰,其中一峰高耸睥睨、气概非凡。峰顶上,圆润的石体如拳头、如卷云,形态怪异。四周烟雾弥漫。在云遮雾绕之中,山脚下依稀可见屋宇,暗示了此处并未远离人间烟火,而是“可游”、“可居”之地。此画构图严谨,意境旷远,令人神怡。

细细观察,笔者发现作品描绘的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西干山一带的山川景致。近景描绘的是邻近渔梁镇的白云禅院周边的岩壁;中景描绘的是终年碧波粼粼、烟波浩渺的练江,以及横跨江面的太平桥;远景描绘的是西干山的风光。石涛的山水画创作不模仿古人的稿本,而是注重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挖掘素材,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古木垂阴图》就是这样创作的。

《古木垂阴图》中的题跋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也点明了创作主旨。题跋前段论及的是画理,后段点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画作的前一段题跋:“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纤细中作舒卷派。不使此理了然于心,终成鼓粥饭气耳。”这段指出,画之至理不在于模山范水,而在于描绘的“寸流”能囊括长江,描绘的“拳石”能收纳万仞之山;危峰、古木皆源于纤细笔墨的舒卷之中。如果画家一味地效仿某家笔墨、画法,不了悟画理,则难有大成就。这段画论见解独到,可见画家对绘画创作的感悟之深。后一段题曰:“若昊翁先生风雅毕擅,且为一时文物之权衡,洵乎重望也。而山僧亦邀丁交之谊,缘作此纸。虽累笔赘墨,不足当其一睨。而要之,烟霞投契间,自别有一种风致。”“昊翁先生”即当时的礼部右侍郎王泽弘(湖广黄冈人,号昊卢)。他广交文人墨客,喜欢收藏文物,是一位有名望的收藏家。《古木垂阴图》是石涛客游北京时,应王泽弘之邀参加其举办的雅集,归后为表谢意而绘制的。

石涛作画,细笔、粗笔、渴笔、泼墨无所不擅,且都有自己的面貌。《古木垂阴图》的用笔较细谨、精致,属于“细笔”之作;墨气华滋,有枯湿、浓淡的变化。画家用卷云皴、荷叶皴画山石,以浓墨点苔,苔点大小不一、虚实有致。树木或点墨、或双勾,并略施淡花青,呈现出一派生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云烟、江水纯以留白法表现。这留白贯穿于物象繁杂的画幅中,使画面气脉相通、生机无限。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艺术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使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它里面流出来。”

石涛(1641—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遗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自称“苦瓜和尚”。擅画山水、花果、兰竹、人物,尤擅山水画。山水画一反时人仿古之风,布局新奇,笔墨雄健、纵恣。在绘画理论上,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感受,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对后来扬州画派和近代画风影响很大。与梅清、梅庚、戴本孝等人交往甚多,相互影响,合称“黄山派”。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传世画迹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墨荷图》、《黄山八胜图》、《梅竹双清图》、《蕉菊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