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书画艺术:书画打假的科技支撑

时间:2021-09-29 17:45:28 来源:

书画打假的科技支撑

辨伪到防伪:书画打假的科技支撑

1月9日,有冯远、刘大为、苏士澍、欧阳中石、施大畏等众多名家作品参展的“淡然无极———中国书画名家司法保真学术提名展”在北京开幕。书画界2010年的开场戏无意间将关键词聚焦在“防伪保真”之上,折射出这一问题已成影响中国书画产业发展的重症。

展览办得热闹,吸引了书画、收藏等各界人士近400人前来参加。对于主办方打出的“司法保真”,参与者多有争议,认为其法律效力还值得商榷;而对于“科技防伪”,则发声者寡,以高科技对书画作品进行防伪,被认为是较之传统经验鉴定更为有效可信的鉴定方法。

“科技检测无疑有助于书画防伪,不过,科技检测并不等于科学鉴定的全部,传统的经验鉴定也是一门科学。”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毅认为,如果说经验鉴定是中医,那么科技鉴定就是西医,治中国书画市场之顽症,需要中西医结合,建立将经验鉴定的方法与科技检测的手段相结合的现代的书画鉴定科学体系。

blob.png

尽管工程浩大而艰难,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正在团结各方力量,以“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等国家课题为平台,打一场规模空前的赝品阻击战。

历史上,以科技手段鉴定书画真伪的案例不在少数。1965年,慈善家保罗·梅隆把一幅据称是1440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50多年)捐给了耶鲁大学。这个古代地图事件公布于世后,因其空前精确的绘制挑战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说,其真伪立即成为业内人士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后来,美国的凯瑟琳·布朗用拉曼光谱仪对地图做了扫描,在碳黑墨水下发现了锐钛矿物质成分,而锐钛矿是1925年才被开发启用。根据此地图内部含有的物质成分可以断定此地图是1925年后的绘制品。

但是,以科技检测来辨识书画真伪,也并非能够“处处绿灯”。特别是遇到与古代原作同时期的赝品,以及后人用老纸、老墨等老材料制作的高仿作品,以科研设备来检测真伪就会备感困难。而且用科技手段来检测当代书画作品,也存在着很大难题。许多当代书画家的创作用材习惯多变,使用的纸、墨、色、印泥品种繁多。早年家境贫寒使用廉价书画纸,成名成家后用纸越来越讲究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有些书画家在笔会活动中所使用的书画纸、墨、印泥等材料往往具有偶然性。因此,依据书画家使用书画材质的习惯来鉴定其作品,就难以使人信服。

“因此,科技检测必须与经验鉴定相结合。如果说经验鉴定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情,那么用于书画鉴定的光谱仪、显微镜等科技仪器,就像西医中的X光和CT。中西医结合,更有利于对书画真伪做出科学的鉴定。”尹毅说。

对于古代绘画而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纹理会有所改变,书画纸和墨色会褪色,印泥也会渗透和蒸发,这些变化正是科技检测的切入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它们进行鉴定相对容易,而现代绘画,要从材质上辨伪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现代防伪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事实上,为了防伪,已有许多书画家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比如齐白石就在墨里掺过中药;许多画家则采取定制专用纸的办法;也有人在印章上做文章;而采用DNA防伪和指纹防伪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

事实上,传统的书画防伪系统———印章与签名面对现代科技造伪手段,其防伪功能已大减。防伪措施的使用,应该尊重作者的意愿,像DNA防伪、指纹防伪等等,不仅效果有限,还很容易泄露作者的隐私,许多书画家对这些措施都不甚认同。

建立现代防伪系统,还需要依赖技术的进步,开发一些新的防伪手段。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鉴定中心现在正在建设“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该数据库以传统鉴定的文本资料和科技检测的图像表格等多种格式库存书画作品、书画作者、流派及美术材料等信息。在防伪方面,书画真伪鉴

定中心将尝试数据库备案法,即通过科学仪器随机确定信息采集点,采集他人无法复制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以此作为将来鉴定的比对数据。

无论是辨伪还是防伪,都是系统的工程。要将书画赝品阻击于市场之外,就要对美术发展史有所了解和把握,不仅包括每个时期的画家,包括其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也包括书画材质的演变和技法的演变等等。为了做到“识真”,尹毅和他的团队在开展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研究的同时,也在开展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中国画艺术生态研究等相关研究,从美术生态、艺术谱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真伪鉴定系统和防伪科学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规范中国书画市场,离不开研究,离不开科学的鉴定方法,同样也离不开体制的规范和引导。只有多管齐下,各部门合作,才能推动中国书画艺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尹毅坦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