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玩知识:鹤闻梅香,悠然意远—高剑僧的《梅鹤图》

时间:2021-09-18 09:45:11 来源:

鹤闻梅香,悠然意远—高剑僧的《梅鹤图》

鹤闻梅香,悠然意远——高剑僧的《梅鹤图》

高剑僧(1894—1916)名剑净,号剑僧,年生,广东番禺人。他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六弟,与兄剑父、奇峰合称"岭南三高"。剑僧早慧,幼从剑父习画,得居派真传,十余岁已显示在绘画艺术上的天分,擅花草、鸟兽、山水。1912年,未足18岁的他即随兄赴沪,创办审美书馆,发行《真相画报》。

blob.png

高剑僧创作的《梅鹤图》(见上图)

1916年随高剑父东渡日本,同年病逝,传世作品不多。高剑僧创作的《梅鹤图》(见右图),是一幅中西合璧的写意花鸟佳作。作品描写的是初春一鹤伫立赏梅的情景。梅、鹤作为文人画的重要表现题材,有其特殊的含义。梅与竹、松并称“岁寒三友”,“象征孤傲坚贞之人格和高雅脱俗之情趣”;后者为长寿的象征。与一般画鹤法不同,此图中的鹤具有很强的体量感。画家大处落墨,着力突出了鹤的背部,鹤背先以线条勾勒出羽毛,然后以淡墨染,再以浓墨破,点出羽毛。以朱砂涂眼圈,不但为物象传神,而且成为画面点睛之笔,并与鹤腿、右下角的印章相呼应。同时,夸张了鹤腿,腿虽纤细,却如“金刚杵”,可承千均之重。鹤背之重与鹤腿之细形成鲜明的反差。作品以淡墨画梅。从画外斜出的梅干占据了画面的右上方,使画面具有高远感。而下面的梅枝经过巧妙地利用,则使画面具有深远感。梅枝用墨更淡,沿对角线展开,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梅枝之上蓓蕾点点,含苞待放,散出淡淡的幽香。

鹤颔首作闻香状。鹤嘴与梅枝方向相同,从鹤背到鹤嘴,再到梅枝用墨渐远渐淡。如此处理,增强了画面纵深感。梅枝亦起到平衡鹤前身的作用。一梅三雕,尤其同一颗梅树使画面同时具有高远和深远感——此为画家不同于前人的意匠所在。可以说,它对于画面构成及意境的营造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两者的结合使画面苍茫而寥廓,气象宏大。画家以淡墨和赭相合的横向线条依次排比刷出地面,虽然着墨不多,却层次分明,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出纵深感。鹤的双脚踏于散乱的枯枝之上。鹤脚周围若即若离的点既可暗示树叶,又起到活跃画面的作用,尾羽下面地面的大斑点不但和羽毛浓墨相互应,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为此,鹤左下部的尾羽在勾勒之后施以白粉,而未用墨。

按传统的文人画法,鹤脚下的残枝似属多余,但是没有它们,画面不但失衡,而且显单调。残枝的出现不但弥补了这些阙失,而且有助于画境的营造。一方面残枝的散乱营造了苍茫的氛围,另一方面,画家又巧妙地利用羽毛的有序平衡了地面残枝的无序。可以说,画家十分善于把握整与乱的关系,乱而不乱。

康有为认为,书法重“势”,得势便操胜券。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画家善于布势,不但体现在梅干、梅枝的处理上,更体现于落款于印章上。本来落款和印章多用于补白,平衡画面。画面左疏右密,因此,落款“剑僧”与印章均可置于左侧,但为了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画家反其道而行之,将其与前两处红色置于一条直线上,在取势上,和梅枝方向一致。

如此鹤眼、腿、印用皆用红色表现,相间分布,不但富于节奏感,而且使画面疏处愈疏,密处愈密。此外画面的处理运用了西画的光影明暗对比,鹤的左面为遮光部,故地面用淡墨染暗,而鹤身下面及右面则较为明亮。

整个画面从右下角看去,残枝、鹤、梅枝、竹叶、梅干浑然一体,呈放射状分布。需要补充的是,竹叶的出现,不仅可以增加疏密的对比,也在与残枝的对比中增加了生机。此画最大的突破是在“经营位置”上。清代王昱《东庄论画》曰:“位置须不入时蹊,不落旧套,胸中空空洞洞,无一点尘埃。”

作品虽然引入西画的一些造型手段,但并未改变文人画的根本性质。无论从题材、主题,还是意境与格调上看,它都具有浓郁的文人画特征。写意花鸟作为文人画家最倾心的画种,最难于出新。同时由于形式美的过于集中,花鸟易讨巧,流于小气、脂粉气、浮薄而难臻恢弘;易于“悦耳悦目”,也可“悦心悦意”,而难于“悦志悦神”——苍茫而寥廓。

可以说,此画既不失文人画的清雅,又将写意花鸟推向新的境界——苍茫而寥廓。须知,兼有清雅和苍茫殊不容易。岭南画派崛起于20世纪初,主张中西合璧,融会古今。于此可见一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