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玩赏析:何适的《墨兰图》

时间:2021-11-08 17:45:08 来源:

何适的《墨兰图》

何适的《墨兰图》(见左下图)为纸本水墨,纵115.9厘米,横58.2厘米,左上侧有四行行草书款,钤名章及押角章三枚,辽宁省博物馆藏。

何适《墨兰图》为纸本水墨,纵115.9厘米,横58.2厘米,左上侧有四行行草书款,钤名章及押角章三枚,辽宁省博物馆藏

何适,广东宝安人,于万历、崇祯年间从事绘画活动。他常从李流芳游,山水画传其法;又得沈春泽指导,兼擅写兰、竹,独以写兰名噪一时。他写兰擅写干蕊枯叶。中国绘画史上,关于何适的资料很少,对他这幅《墨兰图》的介绍就更少了,且不见有何氏的其他作品。由此可知,何适是一位无法与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陈淳、徐渭等明代中晚期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家相提并论的画家。但若细细品读此画,再将它与历代擅写兰花的名流之作进行对比,虽不敢说它是最好的,但也是雅逸脱俗、笔精墨妙的佳作,是正宗的文人画品相。将荆棘与兰花搭配,有“君子容小人”之意,元代普明、明代文徵明画兰皆有这种构图,何适继用此法。可以说,何适的《墨兰图》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画作,值得我们赏析品评。

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易·系辞》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句,可见早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便以兰喻人,将兰作为审美对象了。对兰花的种植、观赏不晚于春秋时期。相传,孔子携弟子游至一山中,闻到香气馥郁,便命弟子打探。弟子回来说,山谷中生有许多兰花,此香气正是兰花发出的。孔子听罢感慨道:“兰为王者香。”所以,兰花才有“香祖”之誉。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他将兰花赋予“善人”的品格,对其评价甚高。后人也多用兰花来歌颂某种物象。历史上,以兰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数不胜数。如屈原《离骚》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甚至说“纫秋兰以为佩”;唐代韩伯庸作《幽兰赋》,传诸后世;宋末元初郑所南因国土沦亡而写无土之兰并题跋,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和仁人君子的坚贞不渝。

画兰有工、写之别。最早的绢本兰图,是南宋马麟(马远之子)所作。花枝以双勾填色完成,叶用浓墨撇出,中、侧锋兼用。古有“半生竹子一生兰”之说,可见画好兰花绝非易事。何适的《墨兰图》无疑是典型的文人画。首先,画家以迅疾、酣畅的中、侧锋写出斜坡,将其分为前、中、后三个层次,看似随手画成,实则蕴涵了画家较深的绘画功底。斜坡用笔松活、苍浑,笔断意连。对此,绘画水平不高的人实不敢为也不能为,因气机不畅、胸臆有隔也。其次,画家以墨撇画兰叶,用笔灵活舒逸而又力到锋端,很好地表现出兰花柔中带刚的韧劲,体现出“写”的妙旨;然后写出兰花茎,花头有正侧、俯仰、聚散、疏密的变化,姿态优美。再次,以浓墨画出荆棘。荆棘曲折坚硬、张牙舞爪,但不能阻挡幽兰飘香、精神飞扬。荆棘用墨较重,与点蕊的重墨呼应。荆棘与花蕊也形成了线与点的对比。再加上一些野菜、苔点,使画面更加鲜活,富有生机。最后,画家以颇见功力的行草书落款,字的大小、正欹各有不同,结体变化多端而又浑然天成。再加上三方印章的点缀呼应,整个画面构图完美、布局合理、格调清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