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什么时候要做自己 什么时候又要成长和改变的事情「怎么让自己成长起来」

时间:2022-11-25 15:41:20 来源:陈长维2666

大家好,什么时候要做自己 什么时候又要成长和改变的事情「怎么让自己成长起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菲茨杰拉德

克服短板还是发挥长处?

什么时候要做自己,什么时候又要成长和改变?

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要克服短板,还是要发挥长处?

我们都听说过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和最长的那块木板没有关系,反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另一种观点长板理论认为,相比补足短板,你更需要加长长板。相比关注劣势,你更需要放大优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代表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也提到,我们要以自己能做些什么为基础,然后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任何人都必定有很多缺点和短处,而缺点和短处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设法使其不发生作用。所谓“样样皆通”,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最多只是有在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改正缺点非常反人性,但放大优势就简单很多了。

这两种说法看似都对,那么,究竟是要克服短板还是发挥长处?

延伸开来,克服短板就是多元发展,发挥长处是要专注于我们擅长的领域。

那么要多元还是专注?

甚至同样的一个人说的话,都有看似矛盾的观点。

股市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说“科学界和商界有一个最有用的古老法则,找到一个简单,基本的道理,然后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这说的是专注。

但查理·芒格也说到需要具备多元的思维模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这些多元思维模型包括:掌握数学和排列组合原理、会计、科学和工程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然后将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多元思维模型架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

专注和坚持多元思维不是矛盾的吗?怎么对查理·芒格的观点进行理解呢?

先多元,再专注,先通才,再专才

2021年,央行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提出,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篇论文引起了关于文科无用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我对文科无用论持反对态度。

大体上来说,文科多为文史哲等通识教育,而理科多为实用性的专业技能教育。

二战快结束时,时任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发动了一场针对美国大学教育的讨论,他任命了一个由13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讨论“自由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目标”问题,并在1945年形成了一份报告,题目是《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将学校教育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指的是学生全部教育中使其首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部分,而专业教育则指使学生具有某种职业技能的部分。”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文科)所要解决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而专业教育(理科)解决的则是职业技能的问题。通识教育是根基是基础,而专业教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之上,缺乏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是缺乏根基的。我们可以重视理工科教育,但是不能忽视文科教育。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查理·芒格的观点,查理·芒格要我们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只要学习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就够了,这些大道理并算多,真正重要的大道理占每个学科95%的分量”,在这个基础上再“找到一个简单,基本的道理,然后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因此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指的是掌握通识知识,掌握各重要学科的大道理;而“找到一个简单,基本的道理,然后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是指在多元思维模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专注下去。

最著名的财商书籍《富爸爸,穷爸爸》里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富爸爸认为,对许多知识,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够了,大部分人需要学习和掌握不止一项技能,只有这样他们的收入才能获得显著增长。当涉及钱的时候,只有一项技能的人不得不努力工作。

通才并不是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都懂一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再专注深耕。

《成长的边界: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一书中写道,表象上,人们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区分越来越大。可现实告诉我们很多成功人士都曾经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学习和工作过,然后,才在最终到达某个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开始深耕细作收获成功果实。

例如史蒂夫·乔布斯的一次演讲,在这场著名的演讲中,他讲述了书法课程对于他设计美学的重要性。“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Macintosh)时,这一切都重回我的脑海,”乔布斯说,“如果我大学时没有听过这门课程,苹果电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字体可供选择,也不会有恰到好处的字体间距。”

世界上有比乔布斯更懂技术的人,也有比乔布斯更懂艺术的人,但是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起来的人,只有乔布斯。如果乔布斯只专注于电脑技术或专心于艺术,都成就不了苹果,正是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有很深的造诣,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打造出苹果划时代的产品。

发挥优势能够更好调动我们的内在驱动力

科学研究表明,发挥长处更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自我决定理论”,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因此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我们已经很擅长的方面做得更好,满足了我们的胜任需求,会提升自主性和掌控感这两种更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而且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发挥优势最重要的一种功能是促进多巴胺分泌,这会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强化动机,并帮助我们在已经擅长的事情上做得更好。

什么时候要做自己,什么时候又要成长和改变?

前文提到,克服短板,还是发挥长处,延伸开来同样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要做自己,什么时候又要成长和改变?

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想像别人一样优秀,但是又害怕改变之后就不是我们自己了。

我们想做自己,但是我们也听说要有成长型思维,你需要不断的成长和提升,一成不变是会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的。

那么,什么时候要做自己,什么情况下又要改变呢?

我自己也曾深受这个问题困扰。

我有不少优点,例如我爱看书和写作,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热心帮助他人,没有抽烟、喝酒玩游戏等不良嗜好。

但是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我是个内向的人,不够自信,且体质偏弱,不善表达和沟通,每次公司聚众吃饭,我都沉默寡言不会说话不喝酒,极大的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和职场发展。我也深受苦恼,我想改变却一直做不到,是否需要为了社交而强迫自己适应酒局文化呢?

通过自我分析,我意识到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硬币的两面,例如或许正是因为我不擅长社交,我才能坚持看书和写作这样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事情,通过阅读和写作,在这个人云亦云的时代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倘若我也像别人一样擅长社交,或许我也就无法享受孤独,也就难以静下心来看书写作。

那么我现在面临的这些困扰,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呢?

我思考后判断的依据是,对于基础的底层能力,如果是短板的话需要改变,与此无关的可坚持做自己。

比如,我的体质偏弱,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现在我每周都会花五天左右的时间进行锻炼。

我们经常需要与别人交流,而且在互联网时代,视频、直播进行展示很普遍,因此提升公众表达能力也变得很重要,我现在也在参与各种线下读书会和演讲俱乐部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我性格内向,我无需变得外向,但内向不等于不能自信,我需要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因此我需要改善表达、有更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保持良好的体态形象。

而我不需要改变的是去适应无效社交。

在一个聚会上,跟一群说不上熟悉甚至记不清对方姓啥的人交流,你恭维我混得好,我恭维你身体棒,互相絮絮叨叨地交换着"你累我累生活不易"之类的观点,从开始吃饭、假笑到聚会结束……虽然交换了联系方式,但是一年之后看着通信录上的名字恐怕想不起来这是谁。

这样的无效社交我是不需要的。

我不需要像外向的人一样娴熟社交,不必强迫自己应酬喝酒,我可以从事更少需要社交而同时我又擅长的工作,例如写作,所谓扬长避短。我不需要侃侃而谈,但我可以做一个专家型的沟通者,利用自己在阅读、写作、认识自己方面的专长与别人沟通,通过对别人进行有价值的输出,带给别人成长从而打开属于自己的社交局面。

这是我对自己应对社交方面的看法。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如何处理好克服短板和发挥长处,坚持做自己还是成长改变这样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一个很重要的智慧。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应该克服短板,什么时候发挥长处,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改变,我们才能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做更好的自己。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